周六清晨六点半的路口,我攥着热乎的豆浆,看着女儿背着鼓囊囊的书包钻进补习班的玻璃门。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突然想问:这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补习班,怎么就成了我们不敢撒手的 “救命稻草”?
一恨:它是吞钱吞时间的 “无底洞”上个月交完英语一对一的费用,我对着银行卡余额愣了半小时 —— 那可是小半个月的工资,够交三个月的物业费,够给老人买两箱保健品。更糟的是时间:女儿每周六从早八点补到下午五点,中间只有一小时吃饭时间,晚上回家还得写补习班的习题,连看会儿动画片都像偷来的时光。有次她趴在书桌上哭:“妈妈,我好久没去公园喂鸽子了。” 我摸着她发红的眼睛,心里像被针扎 —— 这哪是补知识,明明是在补我们家长的焦虑,却耗了孩子的童年。
更气人的是 “变相收割”:去年 “素质课” 火了,补习班把数学题包装成 “思维游戏课”,价格涨了三成;今年又说 “分层教学”,想进好班?得先交 “测评费”。我跟闺蜜吐槽 “这就是抢钱”,她苦笑着点头:“可不是嘛,但你敢停吗?”
二怕:一撒手,孩子就被甩在后面怕,是真的怕。去年我试着停了两个月数学补习,结果期中考试女儿数学掉了 15 分,班主任私下找我:“班里大部分孩子都在补拓展内容,课堂上没法照顾到所有人。” 我点开家长群,满屏都是 “求推荐靠谱物理补班”“XX 老师的课要抢名额”,连平时说 “不鸡娃” 的家长,都在偷偷给孩子报线上课。
不是我们想卷,是赛道太挤了。邻居家孩子补了半年奥数,就拿到了重点中学的 “体验名额”;同事的儿子靠补习班补的英语,小学就过了 PET。你说 “孩子健康最重要”,可看着别人的孩子往前冲,你敢让自家娃慢慢走吗?就像站在激流里,你不想往前游,可水流推着你,不游就会被冲走 —— 补习班,就是我们攥在手里的 “浮木”,再沉也不敢丢。
三叹:我们恨的不是补习班,是没选择的无奈有次在补习班外等女儿,听见两个家长聊天:“要是学校能教得够,谁愿意花这冤枉钱?” 这话戳中了要害。“双减” 减了学校的作业,却没减考试的难度;老师说 “减负”,可升学要看的还是分数;我们想让孩子轻松点,可身边的人都在补,不补就像裸奔。
家长一:上周女儿说:“妈妈,其实补习班的老师讲得没学校好,但我怕跟不上。” 我突然鼻子发酸 —— 我们和孩子都在跟补习班 “互相折磨”:我们恨它吞钱耗力,却又得笑脸相迎;孩子恨它占了玩耍时间,却又不敢说 “我不想去”。这哪是教育,分明是一场被焦虑绑架的 “囚徒困境”。
家长二:



傍晚接女儿回家,她手里攥着张画:画里有个太阳,她在草地上放风筝,旁边没有补习班的招牌。“妈妈,什么时候能这样?” 我蹲下来抱她:“快了,一定会的。” 其实我也不知道 “快了” 是多久,但我知道,我们真正该期待的,不是更好的补习班,而是一个不用靠补习班就能安心成长的教育环境 —— 到那时,我们才能真正松开手,让孩子去追风筝,而不是追着补习课的铃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