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名不虚传的“雷锋超级铁粉”——访收藏家褚士奇

文丨倪玉褚士奇生于1954年,如今已70有余。他为人直爽且极为谦虚,但凡与他接触过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众人皆称他为收

文丨倪玉

褚士奇生于1954年,如今已70有余。他为人直爽且极为谦虚,但凡与他接触过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众人皆称他为收藏家,是雷锋超级铁粉。但在接受我采访时,他却谦称自己充其量只是一个收藏者。提及收藏之事,他嘴角噙笑,眼中放光,讲述起来条理清晰,那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让人听得入迷,舍不得去打断。当你了解褚士奇的藏品后,就会觉得他被称为收藏家是“众望所归”;当你了解到褚士奇矢志不渝弘扬雷锋精神的所作所为,他被称为“雷锋超级铁粉”是“名副其实”!

雷锋主题藏品形成体系

20世纪80年代初,褚士奇调到抚顺市望花区政府工作。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参与单位宣传板报的书写工作。“那时的板报内容常从雷锋书籍中挑选小故事、名言警句。刚开始我们都是借书抄写,后来写着写着,雷锋的话语和故事就深入人心了,于是我开始自己购买雷锋书籍,每一本都爱不释手。”就这样,一本一本地积累,褚士奇手中的雷锋书籍渐渐有了规模,他也由此开启了雷锋物品的收藏之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收藏雷锋书籍的过程中,褚士奇发现生活中与雷锋有关的物品比比皆是,于是萌生了广泛收藏的念头。他一边兴致勃勃地从各类箱子中翻找雷锋藏品,一边打比方说:“假如用我们收藏到的有雷锋信息的物品把一个人从上到下打扮起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帽子上有学雷锋志愿者的标识,上衣是印着雷锋图案的文化衫,肩挎印着雷锋图案的背包,背包里装着封皮上印着雷锋图案的笔记本,胸前佩戴一枚雷锋纪念章,手腕上戴着镶有雷锋图案的手表,腰间拴着印有雷锋图案的钥匙链,裤袋里放着印有雷锋图案的钱包,钱包里夹着印有雷锋图案的电话磁卡……”由于藏品众多、种类繁杂,他还对藏品进行了分类,包括报纸系列、杂志刊物系列、徽章系列、学习用品系列、生活用品系列、工艺美术品系列、照片摄影系列、票券证书系列、音像制品系列、集邮品系列等。

褚士奇收藏的雷锋相关报纸摞起来有一人多高,其中最珍贵的当属雷锋入伍不到一年时,1960年11月26日的《前进报》上最早的通讯,还有1960年12月11日的《抚顺日报》、1960年第18期《民兵之友》、1961年的《解放军画报》等报纸和刊物,共计三十多件。这些资料充分证明,雷锋生前就已是优秀战士,是沈阳军区和抚顺市人民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学习雷锋的活动最早在雷锋所在部队、在东北就已蔚然成风。1963年毛主席题词,更是作为伟大号召,推动了全国学雷锋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他收藏的雷锋书刊摆满了9个书架,其中不仅有中文版,还有外文版、少数民族版本、盲文版、连环画等各类雷锋书籍,共计4000多册。此外,他还收藏了毛主席题词、雷锋像、雷锋名字的陶瓷、搪瓷、玻璃、保温水杯等,数不胜数,摆满了十几个物品柜。还有雷锋邮票等藏品,种类繁多。走进褚士奇的家,仿佛走进了“雷锋的世界”,10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被挤得满满当当。这里既有我们能想象到的老物件,也有如今流行的雷锋文化衫、鼠标垫、手表、印有雷锋图案的银行卡等新产品,林林总总,数以万计。他的藏品数量在全国雷锋主题藏品收藏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众多收藏家的称赞。

雷锋超级铁粉培养传人

褚士奇是雷锋的“超级铁粉”,他矢志不渝地收集雷锋主题藏品,是辽宁省民间个人收藏雷锋资料数量最多的人。同时,他还拥有多重身份,如学习雷锋志愿者、雷锋联展发起者、雷锋文化传播者、雷锋事迹研究者、雷锋形象捍卫者、雷锋精神践行者。在收藏、研究、办展之余,褚士奇与几位雷锋事迹见证人组建了学雷锋志愿者团队,服务社区和基层。他现任抚顺市关工委弘扬雷锋精神报告团秘书长。自2017年起,褚士奇开创性地发起并配合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分批次培训“红领巾学雷锋小志愿者讲解员”,此后,还陆续组建了“向日葵学雷锋小志愿者团队”和“追锋少年团队”,每年都有40-50名学生接受系统培训。这些学生中不仅涌现出一批讲雷锋故事的能手,更为传承雷锋精神培养了接班人。

褚士奇有两张颇具特点的名片。一张正面印着“抚顺市雷锋基金会监事长褚士奇”,背面图案是1961年9月9日雷锋在抚顺市第七百货商店二楼的工商银行储蓄所的一百元定期存款单,抚顺市雷锋基金会于1990年2月13日从中提取一元钱“火种”成立。存款单下面的“联络员、学雷锋辅导员、秘书长”三个角色,便于开展雷锋主题展览和雷锋讲座联络。另一张正面是“抚顺市关工委弘扬雷锋精神报告团秘书长”,背面则列出了《新时代如何学雷锋》《雷锋是怎样成为先进典型的——真诚于党、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我考证的几个鲜为人知的雷锋故事》《薪火相传学雷锋——我们的做法》《雷锋曾经学习的榜样》《雷锋照片相关的故事》《考证雷锋当年的收入》《学雷锋活动的起源》《正本清源,解读雷锋事迹的真实性》《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探讨》10个围绕雷锋的课题。褚士奇与雷锋有何渊源呢?他说自己“来自雷锋的第二故乡”,如同众多抚顺人一样,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传承雷锋精神的天然责任。他虽未曾见过雷锋,却有幸在抚顺工作、生活,自此与雷锋结缘,收藏雷锋藏品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褚士奇向笔者介绍,抚顺市有三个与雷锋相关的社团:一是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会,二是抚顺市学雷锋典型联合会,三是抚顺市雷锋基金会。这三个社团分别从理论研究、骨干队伍、资金保障等方面,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抚顺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有一个指导思想和口号,即“一杆大旗扛到底”。抚顺市雷锋基金会在省民政厅注册,由省社科联管理,抚顺市委宣传部兼管。今年初换届后,已过70岁的褚士奇主动辞去秘书长一职,留任为监事长。

对待雷锋史实一丝不苟

20世纪60年代初,见到一些带有雷锋印记的物品并不稀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物件日渐减少,褚士奇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雷锋藏品的价值和使命。雷锋主题物品不仅是几十年来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物证。自此,褚士奇更是加大了精力和财力的投入,藏品也越来越丰富。收藏界有句老话:“收而不研者陋,藏而不鉴者庸。”褚士奇因热爱而收藏,他那独一无二的家便是最好的证明。但他并不只是收藏,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当中。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雷锋,他不仅认真研究手中的资料,还循着雷锋的足迹,探寻雷锋成长、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褚士奇在参观各地雷锋纪念馆时发现,以“雷锋雨天送大嫂”为素材的雕塑不少,但各不相同。有的雕塑中大嫂带着两个女孩,有的则只有一个孩子,他不禁产生疑惑:“大嫂到底带了几个孩子?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后来,褚士奇从一张报纸上得知当年的大嫂名叫纪玉春,于是想尽办法与她取得联系,最终真相大白:当年纪玉春带着两个儿子回婆家探亲,从哈尔滨乘火车在铁岭下火车,换乘去抚顺市方向的长途客车在金华楼下车后,准备步行到樟子沟,当时天降大雨,还有15公里的山路要走。陷入困境的娘仨在下石碑村恰巧遇到雷锋,雷锋步行一个多小时把他们送回了家。

褚士奇常常从各类报纸中发现研究线索。2002年,他在1962年4月13日的《抚顺日报》中发现一篇与雷锋相关的读者来信,是抚顺县会元堡小学名叫张玄的小学生写给雷锋的信,同一版面上还刊发了雷锋的回信。褚士奇到处打听张玄,一直没有线索。直到2003年8月,他在《辽宁老年报》上发现一篇署名张立文的回忆文章,讲述的正是小学生张玄学雷锋的故事,而张立文正是张玄的班主任,这才找到了线索,最终联系上了张玄。当年,雷锋不仅给张玄回了信,还特意去学校看望过她。这位当年仅10岁的小女生从此一直把雷锋当作榜样,默默学雷锋,后来成长为辽宁省优秀女教师、抚顺市劳动模范,如今已退休。通过褚士奇的努力寻找,张玄还将当年雷锋赠送给她的有雷锋亲笔题字的日记本和一张身着军装的二寸全身像捐赠给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褚士奇收藏了不少照片,他会在旁边的空白处标注每一张照片的拍摄者,写下文字说明,还会为对应的人像找到相应的名字。对于不少剪报,他会将自己的探访经过、研究成果写下来,附录其中。此外,他还有不少文章,是针对网络上部分人抹黑雷锋的言论进行的论战,他说:“雷锋迷不仅要学雷锋,更要捍卫雷锋!”当发现媒体上有关于参加雷锋追悼会的回忆文字时,褚士奇拿出自己收藏的照片进行对比纠错,告诉作者正确的历史是参加公祭雷锋同志大会。当年雷锋是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最年轻的人民代表,在抚顺市有一定影响力。雷锋牺牲后,由军民联合举办了公祭雷锋同志大会。

弘扬雷锋精神勇当先锋

那么,褚士奇为何谦虚地称自己只是“收藏者呢?他介绍了其中的原委。“志愿者”一词原本是舶来品,而“者”字如果发散开去,会有很多身份:研究者、捍卫者、记录者、见证者……不胜枚举。谦虚是褚士奇的本色,他从不张扬,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也从不厚此薄彼。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像雷锋那样,让人留下美好回忆。

“收藏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褚士奇看来,雷锋藏品是可以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的。举办雷锋收藏展,不仅可以让老一代缅怀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岁月,还可以感召年轻一代,让他们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成长。褚士奇与多位雷锋事迹见证人组建了“锋花绽放”学雷锋志愿者团队,该团队被授予抚顺市的“百姓雷锋”团队之一。

1998年3月,当报道褚士奇举办雷锋展的文章发布后,许多外地人慕名来函。一来二去,他结识了几位异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全国性的雷锋收藏联盟雏形初现。从刚开始的书信往来,到后来的上门拜访,大家不仅畅谈对雷锋的敬仰,交流学习体会,还广泛交流各地学雷锋活动的信息和收藏线索。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雷锋迷”们渐渐有了一个共识:组织雷锋专题藏友会,大家共同会聚雷锋城,举办一次联合展览和研讨会!

经过紧张筹备,2004年8月中旬,在抚顺市新华大街邮票公司三楼大厅里,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18位“雷锋迷”成功布置起“全国首届雷锋专题收藏联展”。褚士奇拿出当时的合影,介绍当时的盛况:“开幕式场面隆重热烈,抚顺市党政领导和雷锋战友、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学雷锋典型等上千人在当天参加了活动并参观了展览。我们一起召开了交流研讨会;乘坐抚顺‘雷锋车队’的出租车分别到抚顺各处的雷锋景观参观、拍照;专程到沈阳国家森林公园雷锋生前曾参与施工的地方参观。”有了第一次的良好开端,“全国雷锋专题收藏联展”几乎每隔两年就举办一次。各地的雷锋物品收藏家组建了“全国雷锋专题藏友联谊会”,分别在鞍山、北京、营口、雷锋家乡湖南望城等多地举办收藏联展,而褚士奇作为骨干成员,从未缺席。

剪刀、钢板尺、裁纸刀、双面胶、电热熔枪……茶几上堆放的各式工具和材料,都是褚士奇用来保护藏品的“法宝”。“我有集邮的经验,根据不同的雷锋藏品,自创了这么一套‘保护’流程,现在大家都学会了我这套方法。”褚士奇笑着说。如今大家办展,仍然延续着这样的分类方式。“我们每位收藏者都是一枚火种,通过展览,能使更多的人了解雷锋、学习雷锋,推动全国各地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薪火相传。”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推动下,褚士奇总是愿意将多年的收藏经验传授给各地的收藏家。

传播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褚士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弘扬雷锋精神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机械地学习,不能盲目地学习,要想方设法赋予其时代特征。他在作报告时,总是循循善诱,让听众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达到最佳效果。褚士奇告诉笔者,他十分敬佩两位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人,他们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学习。他在作报告时经常会提及这两个人,他们不仅增加了报告会的互动性,也为报告增添了感染力。男性杰出代表是践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神的典范袁隆平,他为杂交稻实现高产呕心沥血,让国人不用为吃饭而焦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雷锋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女性杰出代表是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她的两条广告语催人奋进。“让全世界都用上中国造”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格力空调“每天节约一度电”则是新时代的勤俭节约观,是雷锋勤俭节约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

褚士奇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进行展览和作报告,每到一处,他都会深入社会,进行调研、访谈和收藏。他在全国多地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为了弘扬雷锋精神走到一起。据不完全统计,褚士奇已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党委、学校作报告上百场,受聘担任全国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只要提起褚士奇,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褚士奇告诉笔者,收藏雷锋主题藏品没有止境。国庆节前夕,抚顺市开通高铁,他便第一时间将带有雷锋元素的抚顺站、“雷锋号”、沈铁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拍照收藏,赋予雷锋藏品时代印记。

“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工作……”褚士奇非常乐观,他坦诚地对我说:“别看我70岁出头了,但我觉得自己还算年轻,你应该多去采访年龄比我更大的人。挖掘采访与雷锋有过接触的当事人,比起采访我来更重要……”“传承雷锋精神,需要众人参与。雷锋精神不仅是国人的,也是世界的。”“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依然会无怨无悔地为弘扬雷锋精神而奔走!”

雷锋的境界,不是常人能够轻易达到的!曾经深入鞍钢对雷锋入伍前收入做过深入调查研究的褚士奇,谈到激动之处,给我举了雷锋奉献精神的真实事例。见证人告诉他,当年雷锋是主动报名参军的,他明知当军人有可能上战场牺牲,却毅然决然。还有,雷锋当年在鞍钢的收入有好几个来源,数额令人羡慕,而到部队后只能拿几元津贴费,还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这些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利益面前,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做到。采访褚士奇的过程中,对照雷锋的精神,我自己的心灵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更全面的净化。宣传弘扬雷锋精神的人,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学雷锋,能够为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做出一点贡献,也是无上的荣光。

向雷锋同志学习,永无止境!向雷锋同志学习,砥砺前行!向雷锋同志学习,与时俱进!向雷锋同志学习,发扬光大!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连会议展览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教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用名:王玉,笔名: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