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业对于降本增效和智能化转型的需求从未改变,甚至变得更为迫切。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模拟人类在计算机界面操作、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的“数字员工”,正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力量。

RPA的兴起与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RPA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末的“屏幕抓取”技术,但其真正形成热潮并走向成熟是在2010年后。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在不改变企业现有IT系统架构的前提下,通过配置“软件机器人”来替代人工完成大量规则固定、重复性高的工作,如数据录入、报表生成、跨系统数据迁移等。这不仅将员工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大幅提升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实现了“降本、增效、提质、合规”的多重目标。
RPA技术大约在2015年左右开始引入中国。初期,它更多是在跨国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或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中应用。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数字经济”国家战略的推进,RPA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从最初的财务、人力资源等领域,迅速扩展到金融、制造、零售、政务等几乎所有行业,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群雄并起的中国RPA市场格局
要客观评估国内RPA厂商的实力,国际知名调研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报告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参考。根据IDC正式发布的《中国RPA+AI解决方案,2024》报告,中国RPA市场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后,竞争格局进一步深化,呈现出清晰的梯队划分。
2024年,中国RPA+AI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31.5亿元,同比增长27.4%。这一增长是在2023年16%增速基础上的明显反弹,主要驱动力来自于AI Agent技术的商业化突破。
市场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金智维(10.1%)、艺赛旗(9.1%)、来也科技(8.4%) 稳居前三甲,实在智能、弘玑、容智信息等厂商紧随其后。前六家厂商共同占据41.7%的市场份额。

从市场份额来看,金智维、艺赛旗和来也科技已经连续三年包揽中国RPA+AI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的前三甲。然而,各厂商的竞争优势和战略焦点各不相同。
金智维以10.1%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其在金融、政务等对安全稳定性要求高的行业占据绝对优势。
艺赛旗以9.1%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其在产品市场表现突出。根据IDC报告,艺赛旗在RPA+AI产品市占率方面表现强劲。
来也科技以8.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得益于早期在C端的布局,来也科技拥有大量的个人用户,个人版本体验感较好,更适合处理文档、自动回复等业务。
IDC数据显示,2024年产品市场收入达15.3亿元,同比增长37.1%;服务市场整体达到16.3亿元,同比增长19.6%。这反映出市场对场景化交付和可量化成果的日益重视。
金智维:为何连续三年蝉联第一
金智维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连续三年保持领先地位,源于其多方面的战略布局。
深入行业场景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金智维已服务超1500家客户,为全行业提供了超120万名数字员工,沉淀了3万+行业场景资产。这些广泛的实践使金智维构建起覆盖金融、政务、制造、能源、医疗等多个垂直行业的深度理解能力。
在技术前瞻性布局方面,金智维率先完成数字员工体系的代际升级,推出基于大模型+RPA+AI深度融合的AI Agent数字员工。其推出的Ki-AgentS企业级智能体,解决了当前大模型在企业场景中存在的“幻觉”和“不确定性”问题,保障了智能应用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全球化视野也是金智维的重要优势。金智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先后设立金智维国际与金智维丝路,将数字员工解决方案推广至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
未来趋势:从工具竞争到生态系统竞争
IDC指出,未来市场竞争焦点将从标准化产品比拼转向场景化价值交付,服务型商业模式因更贴近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正加速重构市场结构。
全球化布局与开发者生态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关键。部分头部厂商通过并购与海外合作加速技术输出,将推动中国智能自动化方案向全球市场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