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闹市藏古刹 一寺阅千年 | 太原崇善寺深度游攻略:在明代皇家寺院触摸三晋文脉

晨钟撞破柳巷的市井喧嚣,穿双塔寺街北行百米,朱红山门静立巷陌——这里是崇善寺,太原人习惯称它“大寺”。虽占地仅2万余平方

晨钟撞破柳巷的市井喧嚣,穿双塔寺街北行百米,朱红山门静立巷陌——这里是崇善寺,太原人习惯称它“大寺”。虽占地仅2万余平方米,却藏着“三晋古刹之首”的底气:它曾是明代晋藩王府家庙,现存建筑为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恭王朱㭎为纪念母亲马皇后所建,规模虽不及唐初白马寺旧制,却以“明代官式建筑活标本”“三绝艺术宝库”之誉,成为解码太原“龙城文脉”的关键坐标。20XX年中秋假期,崇善寺游客量同比增长150%,其中“文化寻根”“古建研学”客群占比超60%——“来太原,逛完晋祠看崇善”正成为文旅客的新共识。

一寺阅尽三代:从白马寺到皇家家庙的千年转身

崇善寺的故事,要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说起。据《太原府志》载,寺院初名“白马寺”,与洛阳白马寺同名,为唐初高僧玄奘译经弟子慧立所建,是山西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宋、金时期几经易名,直至明洪武年间,晋恭王朱㭎因母亲马皇后病逝,为祈福冥福,在白马寺旧址上“拓故址,建新刹”,并奏请朝廷赐名“崇善寺”,自此开启其作为“藩王家庙”的显赫地位。

“如今所见的崇善寺,核心格局定格在明代。”太原市文物局研究员李建明介绍,原寺规模宏大,有“崇善寺九院十二殿”之说,后因战火仅存大悲殿、三圣殿、山门及东西厢房,占地缩至唐代的1/7,却完整保留了明代官式建筑的“基因”:大悲殿采用“减柱造”工艺,殿内仅留两根金柱,空间更显空阔;斗拱层叠如花瓣,额枋彩绘历经600余年仍色泽鲜艳;殿顶琉璃脊兽采用“山西黄绿釉”,釉色饱满如宝石——这些细节,都是研究明代建筑等级与工艺的“活教材”。

必探建筑地标:

大悲殿(寺院核心):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是崇善寺现存最宏伟的建筑。殿内供奉三大士像(观音、文殊、普贤),通高8.5米,为明代泥塑精品——观音衣袂垂落如瀑,文殊手持经卷目光如炬,普贤脚踩白象姿态从容,衣纹褶皱里还藏着彩绘残留的“退晕”技法(从深到浅的渐变色),被专家称为“明代彩塑最后的辉煌”。殿后壁绘有“三大士救难图”壁画,虽经岁月剥蚀,仍可见童子献莲、龙王降雨等细节,衣纹用“吴带当风”笔法,与永乐宫壁画同源。

三圣殿(明代建筑标本):位于大悲殿北侧,单檐歇山顶,殿内原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现仅存佛座与背光。值得关注的是殿内梁架上的“彩画小样”——工匠在施工前会在梁枋上试画,这些未完成的“草稿”,竟完整保留了明代“旋子彩画”的构图逻辑(中心旋花、外围花瓣),是研究古代建筑彩绘工艺的“实物教科书”。

山门与钟鼓楼(明代官式缩影):山门为三间歇山顶,门额“崇善寺”三字为明英宗御笔;东西钟鼓楼对称分布,鼓楼内保存一面明正统年间铸造的牛皮鼓,鼓面直径1.2米,击之声音浑厚,曾用于寺内早课与法会。

三绝冠三晋:壁画、经藏、雕塑的文明密码

崇善寺的“镇寺之宝”,藏在三绝里:

第一绝:明代壁画——悬塑在墙上的“佛国世界”

大悲殿内东西山墙,各绘有一幅巨型壁画,总面积约130平方米。东壁画“十六罗汉朝普贤”,西壁画“天龙八部护法图”。虽因清代重绘略有覆盖,仍可见罗汉们或扛经、或骑狮,衣纹飘举如临风;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香神)手持香炉,紧那罗(歌神)怀抱琵琶,造型融合藏传佛教元素,反映明代汉藏艺术交融。“这些壁画用矿物颜料绘制,我们曾取样本检测,石青、石绿中含硫量极低,所以600年未褪色。”寺内文保员老张说,现在每月初一、十五开放壁画特展区,游客可借助放大镜观察颜料颗粒与勾勒的金线。

第二绝:宋版《碛砂藏》——现存最完整的早期木刻大藏经

崇善寺藏经阁内,3万余册经卷整齐码放,其中最珍贵的是一部宋版《碛砂藏》。这部大藏经开雕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完成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共591函、1532部、6362卷,是国内仅存的几部宋版大藏经之一。“每卷经首都有‘碛砂延圣寺刊’的字样,卷尾刻有雕工姓名,是研究宋代印刷史与佛教传播的实物。”李建明研究员介绍,寺内专门设有“经藏展厅”,展示部分经卷的高清复刻本,并配讲解视频解读“经折装”“蝴蝶装”等古籍形制。

第三绝:明代铜佛与法器——细节里的皇家气象

大悲殿东西配殿陈列着数十尊明代铜佛,其中一尊“毗卢遮那佛”高1.8米,通体鎏金,螺发排列整齐,衣纹用“锤揲”工艺打造出自然褶皱。更精妙的是佛座下的“莲花纹饰”,每片花瓣都刻有卷草纹,边缘鎏金层至今未脱落。此外,寺内还保存着明代铜磬、铙钹等法器,铜磬内壁铸有“洪武二十八年造”铭文,是研究明代宫廷法器铸造的珍贵实物。

沉浸式体验:在古寺过一天“明代禅修”

崇善寺不仅是“看”的,更能“参与”。近年来,寺院联合文保机构推出多项体验活动,让游客与文物“对话”:

早课跟诵(5:30-6:30,需预约):每月初一、十五及佛诞日,寺内僧人会举行早课。游客可穿海青(寺内提供),随众诵《心经》《普门品》,听维那师领唱梵呗。一位北京来的白领分享:“凌晨的寺院很静,梵呗声像流水,突然懂了‘晨钟暮鼓’的治愈力。”

古建测绘体验(周六9:00-12:00):联合高校建筑系开设,游客用激光测距仪、量角器测量大悲殿斗拱尺寸,绘制简易结构图,完成后获“小小古建师”证书(适合12岁以上青少年,人均80元)。

抄经雅集(周日14:00-16:00):在经藏展厅,用寺内提供的宣纸、狼毫笔,临摹《心经》或“六字真言”。抄好的经卷可留在“祈福墙”,或请僧人诵经加持后带走(材料费30元/人)。

秋日银杏雅集(10月下旬-11月初):大悲殿前两株明代银杏,树龄超600年,秋季满树金黄。寺内会举办“银杏诗会”,游客可吟诵与古寺、银杏相关的诗词,或用银杏叶拼贴“禅意画”(免费参与)。

实用贴士:解锁崇善寺的“正确打开方式”

交通指南:

地铁:2号线“大北门站”B口出,步行800米;

公交:10路、25路“柳北站”下车,北行300米;

自驾:寺前有临时停车场(5元/小时,高峰时段需排队)。

门票与开放时间:

门票3元(凭太原旅游年卡免费);

开放时间:8:00-17:30(旺季4-10月),8:30-17:00(淡季11-3月);

讲解服务:人工讲解30元/场(可拼团),语音导览器20元/个(含壁画、经藏讲解)。

最佳游览时段:

文化深度游:9:00-11:30(避开人流,细看建筑与文物);

摄影打卡:清晨7:00-8:00(银杏季拍金叶映古建,其他季节拍山门与红墙);

静心体验:16:00-17:00(听僧人晚课准备,看夕阳斜照大悲殿飞檐)。

周边联动推荐:

同步打卡:双塔寺(距崇善寺2公里,看明代砖塔与牡丹)、太原文庙(距3公里,逛山西民俗展);

美食配套:寺旁“崇善寺素斋馆”(人均40元,推荐罗汉面、素包子)、柳巷“郝刚刚羊杂割”(步行10分钟,太原老字号)。

结语:古寺不“古”,是活着的历史

采访结束时,恰逢一群小学生跟着讲解员看壁画。一个扎马尾的女孩指着“天龙八部”问:“阿姨,这些神仙为什么有的有翅膀?”讲解员笑着答:“因为他们要守护佛法呀,就像我们现在保护古寺一样。”

崇善寺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是玻璃柜里的文物,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文化客厅”。在这里,你能听见600年前的梵呗余韵,看见明代工匠的指纹留在斗拱上,更能在抄经、跟课中,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奇妙共鸣。

正如太原市文旅局一位负责人所说:“崇善寺很小,小到藏在巷子里;崇善寺很大,大到装得下三晋文明的半部史。来太原,一定要来崇善寺坐坐——不为求签拜佛,就为摸一摸那些被时光磨圆的砖,看一眼那些被香火熏亮的画,你会懂,什么是‘一座寺,一座城的魂’。”

(完)

文章亮点:

文化纵深:从唐代起源到明代重建,梳理崇善寺历史脉络,结合考古与文献,强化“皇家寺院”“建筑活标本”的定位;

体验鲜活:设计早课、抄经、测绘等互动项目,满足游客“参与式旅游”需求;

细节生动:通过僧人口述、游客反馈、文物修复故事,增强场景感与真实感;

实用导向:提供交通、门票、季节限定活动等具体信息,兼顾攻略功能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