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赞五年(926 年)夏的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耶律阿保机坐在可汗的营帐中,手中摩挲着一枚用青铜打造的 “神鹰” 图腾。这位五十四岁的契丹可汗,目光扫过帐外整齐列队的骑兵,恍惚间回到了三十年前的炭山(今河北赤城)—— 那时他年仅二十岁,作为契丹迭剌部的军事首领,率领部众击败了邻近的室韦部落,第一次让 “耶律氏” 的名号响彻草原,眼中满是对统一草原的渴望。
从迭剌部少年的 “勇冠三军”,到契丹可汗的 “连任改制”;从统一八部的 “草原征战”,到建立辽朝的 “制度革新”;从创制契丹文字的 “文化奠基”,到征伐渤海的 “疆域拓展”,耶律阿保机用一生的 “鹰与火”,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书写了属于 “辽太祖” 的草原史诗。他的战马上,载着契丹族崛起的梦想;他的政令里,藏着草原与中原融合的智慧;即便最终病逝于征途,他用双手开创的辽朝基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草原王朝与中原文明交融的重要里程碑。

迭剌部雄鹰:少年英雄的草原崛起
唐咸通十三年(872 年),契丹迭剌部的耶律家族,迎来了一个男婴的降生。父亲耶律撒剌的是迭剌部的夷离堇(军事首领),母亲萧氏是契丹贵族女子。按照契丹习俗,男婴出生时,萨满(巫师)为他占卜,称其 “骨相非凡,他日必为草原之主”,父亲便为他取名 “阿保机”,契丹语意为 “勇猛如钢”。
阿保机的童年,是在草原的马背上度过的。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骑射天赋,五岁能独自骑马,十岁可拉强弓射落飞鸟,十二岁时已能与部落中的成年勇士比拼箭术,且常常胜出。父亲见他天赋异禀,便亲自教导他兵法战术,还带着他参与部落的狩猎与征战,让他早早熟悉草原的生存法则。
然而,草原的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当时的契丹族分为八部,各部之间相互攻伐,还时常受到邻近的突厥、室韦、渤海等部落的侵扰,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阿保机十岁那年,父亲耶律撒剌的在与室韦部落的战斗中牺牲,年幼的他不得不跟着叔父耶律释鲁生活。叔父是迭剌部的重要贵族,对阿保机十分疼爱,不仅继续教导他武艺兵法,还让他参与部落的政务决策,培养他的领导能力。
唐天复元年(901 年),阿保机年满二十岁,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战功,被迭剌部推举为夷离堇。上任后,他立即着手整顿部落军事:他挑选部落中年轻力壮的男子,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严格训练他们的骑射与冲锋战术;还改进了兵器,将传统的石箭、骨箭换成了铁箭,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年秋,室韦部落再次侵扰契丹边境,阿保机亲自率领骑兵迎击。他利用草原的地形优势,将室韦军队诱至狭窄的山谷中,然后率领骑兵从两侧发起突袭。室韦军队猝不及防,顿时大乱,阿保机率军乘胜追击,斩杀室韦首领,俘虏数千人,缴获大量的牛羊与物资。这一战,让阿保机的名号传遍契丹八部,各部贵族都对这位年轻的夷离堇刮目相看。
此后数年,阿保机率领迭剌部军队,南征北战:他击败了邻近的奚族部落,迫使奚族归附契丹;又征伐东北的女真部落,夺取了大片土地;还南下进入中原边境,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结盟,共同对抗朱温建立的后梁。在一次次的征战中,迭剌部的势力不断壮大,阿保机也逐渐成为契丹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领袖。
契丹可汗:连任改制的草原革新
唐天祐四年(907 年),契丹八部贵族在炭山召开 “八部议事会”,推举新的契丹可汗。此时的阿保机,已凭借卓越的战功与威望,成为众望所归的人选。在议事会上,八部贵族一致同意推举阿保机为契丹可汗,按照契丹传统,可汗之位每三年改选一次,由八部贵族轮流担任。
阿保机即位后,并未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契丹八部长期分裂,若想实现草原的真正统一,必须打破 “三年改选” 的传统,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为此,他一方面继续率领军队征战,扩大契丹的疆域,增强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他积极拉拢中原地区的汉族知识分子,为自己出谋划策,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
他重用汉族谋士韩延徽、韩知古等人,让他们参与契丹的政务决策。韩延徽建议阿保机 “筑城郭、定赋税、设官职”,模仿中原王朝建立官僚体系;韩知古则主张 “制定礼仪、区分等级”,规范契丹贵族的行为。阿保机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契丹境内修建了城池,设立了 “惕隐”(负责皇族事务)、“决狱官”(负责司法)等官职,还制定了简单的赋税制度,让契丹族逐渐从游牧部落向定居王朝过渡。
然而,阿保机的改革与连任意图,引起了契丹其他七部贵族的不满。按照传统,可汗之位应轮流担任,阿保机却迟迟不肯交出权力,还试图打破部落联盟的体制,建立个人专制统治。七部贵族多次要求阿保机遵守传统,改选可汗,却都被阿保机以 “草原未统一、外敌未平定” 为由拒绝。
后梁开平五年(911 年),七部贵族联合起来,发动叛乱,试图推翻阿保机的统治。他们率领部众包围了阿保机的营帐,要求他 “归还可汗之位,恢复八部旧制”。阿保机深知此时自己的实力尚未足以对抗七部联军,便假意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主动辞去可汗之位,率领迭剌部迁往炭山以北的滦河上游,建立了一座新城,名为 “龙化州”(今内蒙古奈曼旗)。
在龙化州,阿保机并未消沉。他继续推行改革,鼓励汉族农民前来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还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军队编制,将迭剌部分为 “五院部” 与 “六院部”,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暗中联络七部中的不满贵族,为日后的反攻做准备。
后梁乾化元年(913 年),阿保机认为时机成熟,便以 “邀请七部贵族赴宴” 为由,将他们召集到龙化州。在宴席上,阿保机预设伏兵,待七部贵族酒酣耳热之际,下令伏兵出击,将七部贵族全部斩杀。随后,他率领迭剌部军队,迅速平定了七部的反抗,统一了契丹八部。从此,契丹族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成为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联盟。
建立辽朝:制度革新的王朝奠基
后梁贞明二年(916 年),阿保机在龙化州举行盛大的登基仪式,正式称帝,国号 “契丹”(后改国号为 “辽”),建元 “神册”,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史称辽太祖。登基仪式上,阿保机身穿汉族皇帝的冕服,接受百官的朝拜,还仿照中原王朝设立了 “三省六部” 的官僚体系,任命韩延徽为政事令(相当于宰相),韩知古为中书令,全面负责契丹的政务。
称帝后,阿保机首先着手完善政治制度。他在中央设立 “南北面官制”:“北面官” 负责管理契丹族与其他草原民族的事务,官员多由契丹贵族担任,沿用草原传统的官名,如 “惕隐”“夷离堇” 等;“南面官” 负责管理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官员多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仿照中原王朝的官制,如 “三省六部”“御史台” 等。这种 “因俗而治” 的制度,既保留了契丹族的草原传统,又适应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为辽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制度方面,阿保机将契丹军队分为 “御帐亲军” 与 “部族军”。“御帐亲军” 是皇帝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由契丹族中的勇士组成,负责保卫皇帝与都城的安全,战斗力极强;“部族军” 则由各部落的部众组成,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入伍,是辽朝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阿保机还设立了 “斡鲁朵”(宫帐)制度,将部分汉族百姓与奴隶编入皇帝的宫帐,为皇帝提供兵役与劳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文化方面,阿保机深知 “无文字则无以治世”,便命令大臣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仿照汉字的形制,创制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分为 “契丹大字” 与 “契丹小字”:“契丹大字” 字形方正,模仿汉字的楷书;“契丹小字” 笔画较为简单,模仿汉字的行书与草书。契丹文字的创制,结束了契丹族 “刻木为契” 的原始状态,促进了契丹族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也为辽朝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此外,阿保机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鼓励汉族农民迁往契丹境内,开垦荒地,还下令修建水利工程,推广中原地区的耕作技术。在他的推动下,契丹境内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不仅满足了军队的粮草需求,还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为辽朝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草原征战:疆域拓展的帝国雄心
建立辽朝后,阿保机并未停下征战的脚步。他的目标,不仅是统一草原,更是要建立一个横跨草原与中原的大帝国。为此,他率领辽朝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疆域拓展。
神册二年(917 年),阿保机率军南下,进攻中原地区的幽州(今北京)。当时的幽州,由后梁的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驻守。阿保机利用幽州守军兵力薄弱的机会,率领骑兵突袭幽州,很快便将幽州包围。王处直急忙向后梁朝廷求援,后梁皇帝朱温派遣大将李思安率军前往救援。阿保机得知后,并不畏惧,他将辽军分为两路:一路继续围攻幽州,另一路则在半路设伏,伏击后梁援军。李思安的援军果然中伏,被辽军击败,幽州守军见援军无望,最终开城投降。阿保机占领幽州后,并未继续南下,而是将幽州的汉族百姓迁往契丹境内,充实辽朝的人口与劳动力。
神册四年(919 年),阿保机率军东征,征伐东北的女真部落。女真族当时分为多个部落,分散居住在长白山与黑龙江流域,实力较弱。阿保机率领辽军,采取 “分而治之” 的策略,逐个击败女真部落,迫使女真族向辽朝称臣纳贡。此后,女真族成为辽朝的属国,为辽朝提供马匹与毛皮等物资。
天赞二年(923 年),阿保机率军西征,征伐草原上的吐谷浑、党项等部落。这些部落长期以来与契丹族为敌,时常侵扰辽朝的边境。阿保机率领辽军,穿越沙漠与戈壁,对这些部落发起猛攻。吐谷浑、党项等部落难以抵挡辽军的攻势,纷纷战败投降,成为辽朝的属部。通过这次西征,辽朝的疆域扩展到了河西走廊一带,与中原的后唐王朝接壤。
天赞四年(925 年),阿保机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渤海国。渤海国是当时东北亚的强国,疆域辽阔,实力雄厚,控制着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片土地。渤海国长期以来与契丹族为敌,还曾联合中原王朝对抗契丹,成为阿保机统一东北的最大障碍。
同年十二月,阿保机亲自率领辽军,大举进攻渤海国。他将辽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太子耶律倍率领,进攻渤海国的西部边境;另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进攻渤海国的都城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渤海国皇帝大諲撰得知辽军来攻,急忙组织军队抵抗,却因长期贪图安逸,军队战斗力低下,很快便被辽军击败。
天显元年(926 年)正月,阿保机率领辽军包围忽汗城。大諲撰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开城投降,渤海国灭亡。阿保机将渤海国改为 “东丹国”,任命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负责管理渤海国的旧地。至此,辽朝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至河西走廊,北至西伯利亚,南至长城,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王朝。
征途病逝:开国之君的草原遗志
天显元年(926 年)七月,阿保机在征服渤海国后,率领辽军班师回朝。当大军行至扶余城时,阿保机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集随行的大臣与皇子,留下了最后的遗命。
他对太子耶律倍说:“我一生征战,只为统一草原,建立辽朝基业。如今渤海已灭,草原已定,你要继承我的遗志,继续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善待契丹与汉族百姓,让辽朝长治久安。” 他又对大臣韩延徽、耶律屋质等人说:“你们跟随我多年,辅佐我建立辽朝,功劳卓著。日后要尽心辅佐太子,不要辜负我的信任。”
随后,阿保机又下令将渤海国的重要物资与人口迁往辽朝都城临潢府,以充实辽朝的国力;还规定辽朝与中原王朝要保持友好往来,互通有无,促进文化与经济交流。
七月二十七日,耶律阿保机在扶余城的可汗营帐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太子耶律倍与大臣们按照契丹习俗,将他的遗体运回临潢府,安葬在祖陵(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朝上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草原上的各部族也纷纷派使者前来吊唁,缅怀这位统一草原、建立辽朝的伟大领袖。
阿保机死后,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史称辽义宗。然而,耶律倍的弟弟耶律德光(后来的辽太宗)凭借母亲述律后的支持,夺取了皇位。耶律倍被迫逃往中原的后唐王朝,最终客死他乡。尽管辽朝初期经历了皇位争夺的动荡,但阿保机制定的制度与政策却得以延续,辽朝在耶律德光的统治下,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的强大帝国。
历史回响:草原雄鹰的千年印记
耶律阿保机作为辽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是契丹族崛起的一生,是草原王朝与中原文明交融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统一了契丹八部,建立了辽朝,更在于他开创了 “因俗而治” 的统治模式,推动了草原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融合,为中国北方的统一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治制度上,阿保机创立的 “南北面官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创新。这种制度既尊重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为后来的金朝、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例如,元朝的 “行省制度” 与清朝的 “满汉双轨制”,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阿保机 “因俗而治” 的理念。
在军事上,阿保机建立的辽朝军队,战斗力极强,不仅统一了草原,还多次击败中原王朝的军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军事强国。辽朝的军事制度,如 “斡鲁朵” 制度、“部族军” 制度等,也为后来的草原王朝提供了参考,影响了中国北方民族的军事发展。
在文化上,阿保机下令创制的契丹文字,虽然在辽朝灭亡后逐渐失传,但它对契丹族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契丹文字也成为研究辽朝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契丹文字的解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们了解辽朝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在经济上,阿保机推动的农业发展与中原汉族的迁入,促进了契丹境内的经济繁荣。辽朝的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辽朝的丝绸、瓷器、金属制品等,不仅在草原地区广泛流通,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与欧洲,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如今,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上京临潢府遗址,依然能看到当年辽朝都城的遗迹,城墙、宫殿、寺庙的残垣断壁,见证着辽朝的繁荣与辉煌;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辽朝墓葬与文物,如辽代的壁画、陶瓷、金属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研究辽朝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