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论功绩,论能力应该算得上是曹操帐下第一大将。作为一名将领不仅其军事能力出众,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张辽同样是展现出了出色的情商,真的可谓是文武双全。那就让我们看看,张辽是如何化解身边的人际矛盾的。
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曾经发生过矛盾。张辽并想要邀请胡质出山,替代武周的职位。然而胡质却拒绝了张辽。张辽质问道:“我好心邀请你,为何拒绝呢?”胡质则是耐心的向张辽说道:“想当年的管鲍之交,从来不会因为观众付出的少而想要的更多,就觉得他是贪财之人;从来不会因为管仲临阵脱逃而认为他是一个胆怯之人;也不会因为听到一些流言蜚语就觉得管仲是一个小人。只有这种互相信任才能长久啊。武周也是儒雅之士,蒋军曾经也是对他赞赏有加,只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些矛盾。然而仅仅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其失去信任。我认为这并非明智之选。“
张辽在听了胡质的一番话之后,顿时醒悟。确实是自己有错在先,结果还想要把人家换掉。确实是非常的不应该。于是张辽主动认错,负荆请罪。向武周表示了诚恳的歉意。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像张辽这般有名气的将领,很多人都是非常嚣张跋扈。而且一旦有了权力之后,更是猖狂无比。然而张辽却能够审时度势,在友人的一番劝说之下,主动认错。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弱小的时候不卑不亢,但是在强大之后还能够保持一颗初心,还能做到平易近人,知错能改,这才是一个真正大丈夫该有的品行。
用实际行动化解恩怨张辽与李典向来不和。原因是因为当初张辽还在吕布手下之时,其帐下的薛兰、李封企图说服李典的李乾叛变曹操,却得到了李乾的无情拒绝,因此二人对李乾痛下杀手。后来吕布兵败,张辽加入曹军,而李典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张辽也知道此事不好处理。于是隐忍不发,默默等待时机的出现。终于是被张辽等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化解这历史恩怨。孙权率领10万大军进攻合肥,而此时曹军只有区区数千人。张辽低下头颅向李典请求援。在国家大事面前,李典也不好拒绝。而在此次逍遥军战役之中,张辽亲率800铁骑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身先士卒,杀的吴军“人皆胆裂”。张辽也正是通过这次的实际行动,李典对张辽有了全新的认识。因为从前的私人恩怨以致蒙蔽了李典的双眼。实际上的张辽是一个身先士卒、忠君报国的好男儿。李典也被其在逍遥津战役中的无畏表现而生生的折服。就这样张辽通过自己的行实际行动化干戈为玉帛。
以公费私武力既弘,计略周备, 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 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 自援 鼓,手不知倦。又遣别 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 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三国志》
张辽作为降将来投曹操,没过多久,便与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的于禁、乐进等人,平起平坐。自然引起了他人的不满。而曹操也是看出了这一点,知道自己手下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为了能够让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也是费尽了心思。曹操在御驾亲征马超、韩遂等人时,就派遣徐宣Th为监军,调解驻扎在寿春的张辽、于禁、乐进等人的关系。
而张辽也非常明白自己是作为降将的身份来投,想要在曹营之中站稳脚跟,那就必须时刻以大局为重,与同僚搞好关系。在镇压陈兰、梅成时,于禁中了敌人的诈降之计,身处险境。而此时张辽奋不顾身,率兵前往救援于禁。后来于禁则是退居后勤,为张辽护送粮草。正是两人的通力合作,顺利的将叛军给制服了。张辽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置大局为不顾,而是摒弃前嫌,抓住一切机会。既保住了大局,又与同僚搞好了关系。可谓一举两得。而这也是曹操希望看到的局面。
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在职场中遇到的岂不是一模一样?然而,有多少公司勾心斗角?上级和下级之间,同级和同级之间。责任不轻,推诿踢皮球,干活的受不到重视,不干活的,每天阿谀奉承却拿着最高的薪水,所以你说这种公司怎么会有竞争力?
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曹操曾经派出赵俨作为参军,来调解张辽与李典之间的关系。张辽也明白曹操的意图,因此经常虚心向赵妍请教问题。与扬州刺史温恢的关系也非常的融洽,经常谦虚的向他请教军事问题。Yes正是张辽这种虚怀若谷,谦逊低调的做法。逐渐赢得了如今李典乐进等人的认可。曹操更是对其信任有加,即便是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也是对他非常尊敬。有一次张瑶的母亲生病,甚至将他接到自己的行宫让其疗养。可见曹氏父子对张辽真的是非常器重。
张辽曾经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帐下为将,说他是“四姓家奴”也不过分。但是前面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明君,直到张辽遇见了曹操吗,才将他这匹千里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而张辽在曹营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虚怀若谷的态度。即便深受曹氏父子的喜爱,他也没有因此变得狂妄,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多少人在得到权利之后,欲望也膨胀到了极点。而张辽始终将这一点铭记于心,不管是为将、还是为人,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