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聚硅氮烷转化膜研究

聚硅氮烷转化膜的应用研究耐中性盐雾性能比对分析在金属表面防腐处理技术中,耐中性盐雾性能是评价其防护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为

聚硅氮烷转化膜的应用研究

耐中性盐雾性能比对分析

  在金属表面防腐处理技术中,耐中性盐雾性能是评价其防护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为了系统比较不同转化膜处理的防腐能力,本研究选取了经过传统磷化处理(编号c1)、陶化处理(编号c2)以及硅烷化处理(编号c3)的Q235钢板样板,与涂覆了聚硅氮烷转化膜(编号c4)的样板进行同步对比测试。所有样板被统一置入中性盐雾试验箱中,分别于1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时间节点取出,进行表面状态观察并记录锈蚀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传统处理方式的样板在盐雾环境中均表现出较快的锈蚀倾向。具体而言,磷化处理的钢板在盐雾作用下锈蚀发展迅速,仅4小时后其锈蚀面积已超过50%;而陶化与硅烷化处理的样板在相同时长内更是出现了全面锈蚀,表明其在严酷腐蚀条件下的防护能力有限。相比之下,涂覆聚硅氮烷转化膜的样板在初期的72小时盐雾实验中始终维持表面完好,未出现任何可见锈点。为深入探究其极限防腐性能,将该样板继续留置在盐雾箱中进行延展测试。从持续观察的结果来看,聚硅氮烷处理样板直至72小时才出现约50%面积的锈蚀点,这一数据显著优于其他几种处理方式,充分证明了聚硅氮烷技术在提升金属材料防腐性能方面的卓越表现。

聚硅氮烷转化膜之所以具备如此优异的抗腐蚀能力,与其特有的化学机理密切相关。该膜层在遇水条件下可发生Si-N键的水解反应,释放出氨气。当经过聚硅氮烷处理的样板暴露于盐雾环境中,水分逐渐渗入膜层内部,触发氨气的释放。氨气易溶于水,使金属基材界面区域形成弱碱性微环境。在碱性条件下,钢铁材料主要发生吸氧腐蚀,其反应路径包括氧气在阴极的还原以及铁在阳极的溶解等步骤。然而,在含氯离子的盐雾介质中,氯离子因其强渗透性而成为催化金属腐蚀的关键因素。氯离子的介入会引发一系列电化学副反应,显著加速腐蚀进程。具体而言,当未加保护的裸板置于盐雾箱中,水分子、氧气与氯离子能够迅速穿透表面疏松的氧化层,直达基体内部,引起铁元素转化为氢氧化亚铁。尽管氢氧化亚铁在水中溶解性较低,可能暂时在局部形成屏障,减缓进一步腐蚀,但氯离子的存在会促使腐蚀产物向易溶于水的氯化亚铁转变,从而导致腐蚀加速。

相比之下,涂覆聚硅氮烷转化膜的钢板在盐雾环境中展现出多重防护机制。首先,该转化膜具备卓越的物理屏蔽性能,其结构致密,能够有效阻隔腐蚀介质的侵入;同时,膜层表面富含疏水甲基基团(–CH₃),进一步延缓了水分子的渗透速率。其次,当少量腐蚀介质(如水分子)仍能渗透至膜层内部时,聚硅氮烷可通过Si-N键的水解反应消耗部分水分,从而减轻介质的腐蚀作用。最后,反应所释放的氨气使体系呈现碱性,促使三价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在常温下的溶解度极低,易于在基材表面形成稳定、致密的钝化膜,显著抑制腐蚀反应的持续进行,从而在整体上大幅降低基材的腐蚀速率。

与涂层适配性验证实验

为了评估聚硅氮烷转化膜在实际涂装体系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进一步开展了其与不同类型烘烤涂料的配套性实验。实验中制备了三种复合涂层样板:包括聚硅氮烷转化膜与环氧烤漆配套体系(编号Ⅰ)、聚硅氮烷转化膜与氨基烤漆配套体系(编号Ⅱ),以及聚硅氮烷转化膜与有机硅涂料配套体系(编号Ⅲ)。对这些样板进行了涂层厚度、附着力及耐冲击性等关键性能的测试。

测试结果明确表明,聚硅氮烷转化膜作为底层处理技术,在与环氧树脂体系、氨基树脂体系以及有机硅树脂体系配套使用时,均未对涂层的附着力和耐冲击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数据指出,各配套体系的附着力等级均达到标准要求,耐冲击强度也满足实际应用条件,证明聚硅氮烷转化膜与这些常用烘烤型涂料之间具有优良的相容性与适配性,适用于多种涂装防护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