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可怕的绝非仅仅是血糖升高本身,而是其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的“姻缘”。
一、高血糖如何“腐蚀”血管?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就像一个“糖衣炮弹”,从多个方面持续攻击血管系统:
损伤血管内皮:血糖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直接毒害内皮,使其变得粗糙破损,为胆固醇沉积创造条件。
导致血液高凝:高血糖使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液变得粘稠,更容易形成血栓。

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三联征”: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颗粒变小变密(更容易致动脉硬化)。
二、身体发出的“暗号”
除了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糖尿病患者更应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非典型症状:
无痛性心梗:由于糖尿病常伴有神经病变,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梗时可能没有剧烈胸痛,仅表现为乏力、气短、恶心、出冷汗等,极易误诊。
隐匿性脑梗: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轻微下降、反应迟钝、头晕,而非典型的偏瘫失语。

1. 西医治疗:超越“降糖”,全面保护
现代糖尿病治疗理念已从单纯“控制血糖”转变为“全面管理心血管风险”。
血糖管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7%)。
选择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等)和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等),已被证实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
严格控压调脂:血压目标更严格(<130/80mmHg),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降得更低(<1.8mmol/L甚至<1.4mmolL)。
2. 中医调理:滋阴清热,活血通络
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范畴,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病程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并继而产生“瘀血”和“痰浊”,阻塞脉络,这正是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治疗上强调“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常用黄芪、生地、麦冬益气养阴;用丹参、红花、水蛭活血通络。目的是在降糖的同时,改善微循环,防治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伴有四肢麻木、疼痛、头晕等末梢循环和神经病变症状的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常会辅以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例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改善糖尿病微血管循环障碍方面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缓解相关症状。
四、科学预防与行为改善
糖尿病饮食:不是不吃,而是科学地吃。定时定量,粗细搭配,营养均衡。
规律运动: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天然的“降糖药”。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双足,防止因感觉迟钝和循环差导致的外伤和坏疽。
定期筛查:定期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超声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并发症苗头。
糖尿病患者必须树立“心脑同治”的观念。管理糖尿病,就是在管理你未来的心脑血管健康。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全面管理,完全可以打破这层“姻缘”,享受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