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山西吕梁玄中寺:一座寺的“净土源流”,一场穿越千年的莲宗朝圣之旅

晨钟撞破石壁山的薄雾,玄中寺山门前的古柏抖落露珠。81岁的守寺人李守智站在“净土古刹”照壁前,指尖抚过斑驳的砖雕——这对

晨钟撞破石壁山的薄雾,玄中寺山门前的古柏抖落露珠。81岁的守寺人李守智站在“净土古刹”照壁前,指尖抚过斑驳的砖雕——这对明代石狮,左狮衔莲,右狮捧经,“当年昙鸾祖师建寺时,特意选了这对‘莲与经’的瑞兽,守着咱净土宗的根。”

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以“三祖道场”“千年莲脉”闻名,更因与日本净土宗的深厚渊源、独特的“石壁禅林”格局,成为吕梁“隐世佛国”的精神坐标。近日,记者探访这座“藏在石壁深处的净土祖庭”,结合佛教学者解读、守寺人讲述及游客体验,为您揭开它的传奇面纱,并奉上深度游览指南。

导语:玄中寺,为何是“净土宗的心脏”?

玄中寺,位于吕梁市交城县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中,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初名“石壁玄中寺”。全寺依崖而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南临涧河,占地6000余平方米,现存唐、宋、明、清历代建筑遗迹20余处。

“玄中寺的价值,在于它是净土宗‘中国化’的起点。”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学院教授妙智法师说,“昙鸾祖师在此著《往生论注》,道绰祖师创‘圣道门’与‘净土门’判教,善导祖师总结‘念佛往生’理论——三位祖师接力,让净土宗从‘外来宗教’变成‘中国人的心灵归处’。现在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超千万信众,仍认玄中寺为‘祖庭’。”

第一幕:核心看点——从“三祖殿”到“秋容塔”,触摸净土宗的“千年脉搏”

玄中寺的精华,藏在“石壁禅林”的每一处细节里。记者梳理五大“必探场景”,带您沉浸式感受“莲宗祖庭”的信仰与历史:亮点1:三祖殿——“净土宗的‘精神殿堂’”

三祖殿是玄中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殿内供奉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净土宗祖师铜像,背后墙面绘有“净土三祖行迹图”。

“这三尊像,是净土宗的‘根’。”守寺人李守智说,“昙鸾祖师是北魏人,当年在石壁山修行,见山形如‘莲瓣’,认定此处是‘净土之境’;道绰祖师继承衣钵,用‘木槵子’(念珠)教信众念佛,让净土宗从‘理论’变‘实践’;善导祖师更厉害,他写的《观无量寿经疏》,把‘念佛’简化成‘称名往生’,让普通人也能修净土。”殿内铜像的衣纹细节极考究:昙鸾祖师手持《往生论》,道绰祖师握木槵子,善导祖师结“弥陀印”——连手指的角度都按古籍记载复原。

“我每次来,都要在三祖像前磕三个头。”来自日本的净土宗信众山田惠子说,“我的祖父是善导祖师的信徒,他说‘玄中寺的土,能沾到净土的灵气’。”

亮点2:秋容塔——“唐代石塔的‘净土密码’”

寺内最古老的建筑是秋容塔(又称“玄中寺塔”),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25米,是山西现存最早的唐代佛教石塔之一。

“这不是普通的塔,是昙鸾祖师的‘纪念碑’。”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宇说,“塔基刻有‘昙鸾大师舍利塔’铭文,塔身每层檐角悬挂铜铃,风动铃响时,声音清越如‘念佛声’。更绝的是塔内壁画:底层绘‘昙鸾祖师礼佛图’,二层绘‘西方极乐世界’,虽经千年风化,衣袂的飘带、莲台的莲瓣仍清晰可见。”塔前有古柏两株,传为昙鸾祖师手植,“左边这株叫‘定力柏’,右边叫‘智慧柏’,信众来此总要摸一摸树干,求‘定慧双修’。”

亮点3:碑廊——“净土宗的‘历史档案馆’”

寺内碑廊保存了自北魏至明清的20余通碑刻,其中最珍贵的是《昙鸾和尚碑》《道绰禅师碑》《善导大师碑》,以及日本净土宗遣唐使留下的“求法碑”。

“这些碑刻是‘活的史书’。”妙智法师指着《昙鸾和尚碑》说,“碑文记载昙鸾祖师‘少习儒道,后归释门’,临终前预言‘吾灭后,净土宗当兴于东土’——后来果然应验。”另一通“日本净土宗求法碑”立于1920年,刻着日本信众“渡海求法,认祖玄中”的誓言,“每年日本净土宗代表团都会来拓碑,把‘祖庭’的印记带回国内。”

亮点4:石壁山景——“自然与禅意的‘双重修行’”

玄中寺的“禅意”,藏在石壁山的山水间:

悬崖栈道:沿寺后悬崖开凿的栈道,全长200米,两侧是赭红色崖壁,刻满历代题咏,如“石壁凌空”“净土胜境”;

圣泉:寺东山涧有一眼清泉,传为昙鸾祖师“以锡杖叩地”所得,水质甘冽,信众常取水煮茶;

山桃花海:春季(3-4月)寺周山桃花盛开,粉白花海与红墙古寺相映,是“玄中寺最美的季节”。

“我来过三次,每次都被山景治愈。”北京游客陈女士说,“坐在圣泉边听流水声,看山桃花落进石钵,突然懂了‘净土’不在远方,在当下的安宁里。”亮点5:守寺人——“三代人的‘莲脉守护’”

玄中寺的故事,由一群“守寺人”接力书写:

李守智(81岁,第三代守寺人):15岁随师父入院,能背出三祖生平,“游客问我‘净土宗和其他宗派有啥不同’,我答‘别的宗要‘修’,净土宗要‘信’——信阿弥陀佛,信自己能往生’”;

王师傅(56岁,古建修复师):负责秋容塔的维护,坚持用传统“糯米灰浆”补缝,“机器砂浆太硬,老砖会裂;糯米浆有韧性,和古人用的材料一样”;

小慧(28岁,讲解员):大学读宗教学,放弃太原工作回交城,“想让更多人知道,玄中寺不是一座寺,是中国人的‘心灵原乡’”。

“守寺不是守房子,是守一种信仰。”李守智说,“现在年轻人来,我会带他们读《往生论注》选段,讲昙鸾祖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这些话,永远不过时。”

第二幕:深度体验——从“看寺”到“修心”,解锁玄中寺的“净土修行”

玄中寺的魅力,不仅在“看”,更在“感”。景区围绕“净土文化”“禅修体验”“中日交流”设计了互动项目,让游客与信仰对话:

体验1:“晨钟暮鼓”禅修(免费,需预约)

清晨5:30随僧众撞钟、诵《阿弥陀经》,傍晚17:00击鼓、念“南无阿弥陀佛”。“跟着师父念经,心慢慢静了。”上海游客林女士说,“原来‘净土’不是远方,是内心的平静。”

体验2:“抄经祈福”(付费,38元/人)

在碑廊旁的“莲心斋”,用狼毫笔抄写《往生论注》选段,完成后加盖“玄中寺净土章”。“孩子抄了‘南无阿弥陀佛’,说要贴在床头当护身符。”西安游客张先生说。

体验3:“中日净土文化展”(免费)

寺内“莲宗馆”常设展览,展示中日净土宗交流文物:日本净土宗信众的念珠、手札,中国历代净土宗典籍复刻本,甚至有明代玄中寺住持与日本僧人的往来书信。“原来我们的信仰,早就连起了两个国家。”山田惠子摸着展柜里的“求法碑”拓片说。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

时间:全年开放,8:00-18:00(4月-10月);8:30-17:30(11月-3月);

门票:全价票50元/人;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三祖生平”“秋容塔故事”语音讲解;每日9:00/14: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限15人/场)。

交通指南

自驾:太原市区→青银高速→交城出口→玄中寺(约1.5小时,停车场收费10元/天);

公共交通:太原南站→高铁至交城站→乘旅游专线(30分钟,5元/人);

跟团:太原旅行社推出“玄中寺+卦山”一日游(含门票+讲解,268元/人)。

游玩建议

最佳路线:游客中心→三祖殿(1小时,重点看祖师像、行迹图)→秋容塔(40分钟,读碑刻、观壁画)→碑廊(30分钟,看历史文物)→石壁栈道(1小时,赏山景)→返程;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舒适运动鞋(山路多台阶)、水杯(寺内有圣泉可接水)、笔记本(记录禅修感悟);

注意事项:大殿内禁止拍照;石壁栈道湿滑,需穿防滑鞋;春季山桃花期(3月下旬-4月初),建议早8点前到,避开人流;

联动玩法:可搭配卦山(“卦山柏”闻名,佛教名山,20分钟车程)、庞泉沟(原始森林,1小时车程),形成“文化+自然”两日游。

结语:玄中寺,是寺,是脉,更是中国人的“心灵净土”

暮色中,记者站在秋容塔下,望着夕阳为“净土古刹”照壁镀上金边,忽然懂得:玄中寺之所以被称为“净土宗祖庭”,不仅因它的历史,更因它是中国人“向内求、向外安”的精神原乡。

“玄中寺的未来,要让‘文化’活起来。”李守智说,“我们正在整理三祖手札,建‘净土宗文化馆’,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卷经,都在告诉我们:净土不在他方,在念佛的当下,在修心的每刻。”

离开时,守寺人敲响了山门旁的古钟,钟声在石壁山间回荡。这钟声,是对千年莲脉的致敬,也是对每一位来访者的祝福——来这里,触摸净土宗的源流,你会懂得:

最珍贵的修行,

不在深山古寺,

在“信”的力量里,

在“静”的当下中,

在我们与古人共享的、对“心灵净土”的追寻里。

这个秋天,不妨来玄中寺吧!

摸一摸秋容塔的砖,

读一读三祖的碑,

听一段晨钟暮鼓,

你会懂得:

所谓“祖庭”,

不过是古人用信仰为我们留下的“心灵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