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他才是匈奴的终极克星,功比卫霍还猛,却因一身污点被历史埋没?

文|老达子本文共3862字,阅读时长大约8分钟前言自古论人,从来绕不开功过相抵的拉锯,有人凭一件高光事被记千年,有人因一

文|老达子

本文共3862字,阅读时长大约8分钟

前言

自古论人,从来绕不开功过相抵的拉锯,有人凭一件高光事被记千年,有人因一堆腌臜事把大功都埋进了尘埃里。

东汉有位将军就是这个典型:他曾率大军出塞三千里,把横行中原数百年的匈奴彻底打垮,还在燕然山刻石记功,那手笔比卫青直捣龙城、霍去病封狼居胥还狠。

可就是这么个汉匈战争的收尾人,历史书里要么提他时带句外戚专权,要么干脆把他的功绩揉进匈奴西迁的背景板里,连名字都不肯多写两行。

这人就是窦宪。很多人在聊汉匈战争时,总把卫霍当主角,却忘了:真正给匈奴画句号的,是窦宪;真正把匈奴之患从中国历史里抹除的,也是窦宪。可为啥同样是打匈奴的功臣,卫霍成了民族英雄的模板,窦宪却成了负面外戚的典型呢?

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位功臣背后的故事~

靠窦太后上位

窦宪出身扶风平陵窦氏,这个家族的天花板是他爷爷窦融。可到窦宪父亲窦勋这一代,家族摔了个大跟头。窦勋牵连进楚王刘英谋反案,被汉明帝处死,窦家一度没落。

转折点出在窦宪的姑姑身上。他的姑姑窦氏(史称章德皇后)长得漂亮又会来事儿,被选入皇宫后,很快成了汉章帝的皇后。等窦氏当上皇后,窦家立刻起死回生了。

汉章帝建初年间(76-84年),窦宪的仕途像坐了火箭:从最低级的郎官(宫廷侍从),短短几年就升到侍中(皇帝的贴身顾问),接着又当上虎贲中郎将。

此时的窦宪,既是太后的娘家人,又是皇帝的自己人,权柄之重,连三公九卿都得看他脸色。

权力到手后,窦宪的本性彻底暴露了,他就像刚放出笼子的野狗,见什么咬什么。最出圈的恶事就是强夺沁水公主的园田了。要不是窦太后哭着跪在地上求情,窦宪这次肯定要被废黜。可经此一闹,窦宪只是收敛了点,把明抢改成了暗夺,本质还是没变。

窦宪的嚣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三个弟弟:窦笃、窦景、窦瑰。兄弟四个像四只老虎,把朝廷的要害部门全占了:窦笃当卫尉,管皇宫守卫;窦景当执金吾,管京城治安;窦瑰当光禄勋,管宫廷礼仪;窦宪自己当侍中+虎贲中郎将,直接掌宫禁兵权。

此时的窦宪,已经从皇帝的近臣变成了朝廷的主人了。要是没有后来的杀人案,他大概率会像历史上无数外戚一样,在专权-乱政-倒台的循环里走完一生。

可命运偏要给他一个翻转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他杀了窦太后的情人刘畅。

窦太后气得把窦宪关在宫里,要治他的死罪。就在窦宪等死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戴罪立功的办法,主动请求去打匈奴。

当时的匈奴,已经分裂成南北两部了。窦宪知道,东汉朝廷一直想彻底解决北匈奴问题,要是自己能打胜仗,说不定能免死,甚至能翻身。

于是,公元89年,窦宪带着戴罪之身,率领东汉大军出塞,这一去,就打出了一个灭匈奴的传奇。

出兵匈奴,燕然山刻石

早在窦宪出兵前,匈奴早不是当年控弦三十万的草原霸主了,窦宪就是抓住了这个天要灭匈奴的机会。

公元89年夏,窦宪带着车骑将军的符节(相当于总司令印信),率5万大军(汉军+南匈奴+乌桓+羌胡)分三路出塞:东路由度辽将军邓鸿率领,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出发;中路由窦宪亲自出马,从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出发;西路则由执金吾耿秉(东汉名将耿弇的侄子)领兵,从居延(今甘肃额济纳旗)出发。

这三路大军的目标只有一个:在涿邪山(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会师,然后直插北匈奴王庭。为什么选涿邪山?因为这里是北匈奴的软肋:离王庭近,又没有天然屏障,南匈奴的向导说:从这走,三天就能到单于的帐篷。

北匈奴单于听说汉军来了,赶紧凑了3万骑兵迎战,可他没想到,窦宪玩的是口袋战术:西路军绕到北匈奴背后,切断他们的退路;东路军堵住东边的山口,防止他们往鲜卑方向跑;窦宪自己带着中路军,正面冲击北匈奴的阵型。

这场仗打得有多狠?《后汉书・窦宪传》用了六个字:“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北匈奴的骑兵像没头的苍蝇,要么被砍死,要么往草原深处跑,连单于都带着几个亲信溜了。

窦宪没给敌人喘气的机会,率队追击三千里: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一直追到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苏湖),沿途杀了北匈奴1.3万人,俘虏20多万人口,连单于的家底都抢了。

打到这里,窦宪觉得够本了,他要让全天下知道,汉朝灭了北匈奴。于是,他叫来随军的班固(写《汉书》的那位,当时是窦宪的参谋长),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封燕然山铭》。

铭文里的话特别霸气: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翻译过来就是:咱们汉朝的军队,远征到蛮荒之地,消灭了凶暴的敌人,把汉朝的边界推到了天边。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让皇帝的功业传万世!

这篇铭文有多重要?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录汉军深入漠北三千里的铁证。之前卫青直捣龙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霍去病封狼居胥(今蒙古国肯特山),都没到燕然山远;窦宪这一去,直接把汉朝的势力范围推到了阿尔泰山脚下。

金微山之战:北匈奴的最后一口气

窦宪没停手,因为他知道,只要单于还活着,北匈奴就有可能卷土重来。

公元91年,窦宪派右校尉耿夔(耿秉的弟弟)率8000骑兵,出居延塞五千里,直扑北匈奴的最后据点金微山(今阿尔泰山)。

这一仗,北匈奴单于被打成了光杆司令:手下的骑兵死的死、降的降,连单于的母亲都被俘虏了。单于带着几个亲信往西跑,再也没回来。后来有学者猜测,这个单于跑到了欧洲,成了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祖先,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至此,北匈奴彻底从东亚草原消失了。从秦始皇修长城开始,困扰中原王朝近四百年的匈奴之患,被窦宪彻底解决了。

对比卫霍

同样是打匈奴,为什么卫霍成了民族英雄,窦宪却成了负面教材呢?

其实答案不在功的大小,而在功的纯度,以及人的干净度。卫霍的功,是带着光的,而窦宪的功,是沾着泥的功。而历史,从来都是爱追光,怕沾泥。

先比功,卫霍是把匈奴打残废,而窦宪只是把匈奴送进火葬场。

要知道在卫霍的时代(汉武帝时期),匈奴还是控弦三十万的草原霸主,汉朝的任务是打破匈奴的战略优势。比如卫青的龙城大捷(公元前129年),是汉朝第一次主动出击就端了匈奴的祭天圣地,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是深入漠北两千多里,直接捣毁匈奴的王庭核心区,让匈奴漠南无王庭。但这两场仗,都是把匈奴打跑,没打死,匈奴只是躲到漠北、西域,养几年伤还能回来骚扰(比如汉武帝后期,匈奴又卷土重来,逼得李广利再出塞)。

窦宪的时代(汉和帝时期),匈奴已经分裂成半死不活的北匈奴和帮汉朝打工的南匈奴,他的任务是彻底销户北匈奴,也就是前面说的燕然山之战和金微山之战。

用句糙话讲:卫霍是把匈奴打残废,窦宪是把匈奴直接送进火葬场。

再来比比人,卫霍是干净的功臣,而窦宪是脏透的功臣。

为什么卫霍被捧成神,窦宪被踩成鬼?关键不在功,在人的德行,卫霍的人,是符合儒家标准的完美臣子;窦宪的人,是违反所有道德底线的乱臣。

看看他的劣迹吧

就像咱们今天聊窦宪,第一反应是哦,那个抢公主园子的外戚,第二反应才是哦,他还灭了匈奴。历史从来都是记坏事儿比记好事儿牢,记脏人比记好人深。

要聊窦宪的污点,得先把他的人生拆成两半看:前半段是靠外戚上位的恶霸,后半段是灭匈奴立功的权臣,可这两半,始终绕不开权力二字。

他的脏,从来不是小打小闹的坏,是敢踩所有红线的疯:敢杀太后的情人,敢把朝廷变成窦家店,最后甚至敢谋朝篡位。

这些污点,不是功能掩盖的,就像一块黄金上沾了屎,再亮的金,也没人愿意捡。

窦宪的脏,第一次突破底线,是敢杀窦太后的贴心人刘畅,还嫁祸给刘畅的弟弟刘刚。只怪窦太后心太软了,她舍不得杀侄子,更想让窦宪立点功堵住大臣的嘴。可她没想到,这不是给机会,是放虎归山。窦宪赢了匈奴,却把戾气带回了朝廷。

燕然山之战后,窦宪成了英雄。窦太后封他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食邑二万户,还赐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古代臣子的最高待遇)。可这功没让他收敛,反而成了他更嚣张的资本:他占满要害部门,养私人爪牙团,还搞搞一言堂的恐怖统治。

但窦宪的野心,从来不是当权臣,而是当皇帝。他集结了一群死忠:邓叠(步兵校尉)掌管京城军队,郭璜(长乐少府)掌管太后的宫廷卫队,邓叠的母亲元氏(窦宪的情妇)负责串联后宫,连窦宪的女婿郭举(射声校尉)都成了内应。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等窦太后去世,就发动兵变,杀汉和帝,拥立窦宪称帝。(《后汉书・窦宪传》载: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及卫尉邓叠、叠弟步兵校尉磊,皆相交结。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

可窦宪算错了一件事,14岁的汉和帝比他狠。

汉和帝早就察觉了窦宪的阴谋:他先找了个借口,让窦宪从凉州(当时窦宪在凉州镇守)回京城述职。等窦宪刚到洛阳,汉和帝立刻派宦官郑众(东汉第一个掌权的宦官)带着禁军,关闭城门,先抓了窦宪的爪牙(邓叠、郭璜、郭举),全部砍头。

再派人请窦宪进宫,收回他的大将军印绶,把他贬到冠军县(今河南邓州)当冠军侯。

窦宪知道,这是死刑通知书,他到冠军县没几天,汉和帝就派使者赐死。(《后汉书・窦宪传》载: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

就这么着,这个灭匈奴的英雄,成了谋反的乱臣,死的时候才30多岁。

老达子说

窦宪的一生,其实是时代给了他‘立大功’的机会,他却用‘大功’换了‘大过’。

他本来可以成为像卫霍一样的英雄:灭匈奴、保边境、留美名。但他太贪——贪权力、贪地位、贪超越一切的尊荣,最后把自己变成了乱臣,把大功变成了骂名。

这,或许就是历史最真实的模样——它不完美,不偏爱,只记录你做过的事,和你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