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华为的3D人脸识别和侧边指纹都是自研算法,算法系统全都自己调,不用公版方案,上游供应商只提供 sensor 和模组元件。有人说“供应商只能赚硬件的钱,算法的钱全让华为赚走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以前供应商赚“整套钱”,可话语权也在它们手里,而厂商都满足于“买方案、堆参数”。但这一次,华为决定自己下场,把这场游戏彻底改写。

在手机生物识别这块,“买公版方案” 一直是厂商最省事的做法:上游供应商打包好 sensor、模组、算法,整套交付。手机厂商只管拿来用,不用养团队、不用调算法,看似高效。但这套“省心组合拳”,其实是个舒服又危险的坑。
1. 体验同质化、差异没了:很多安卓用户吐槽“3D人脸解锁比iPhone慢半拍、戴口罩直接罢工”,根源就是——公版算法为了适配各种硬件,只能做“通用优化”,根本照顾不到某款机型的屏幕、传感器差异。
2. 技术被卡脖子、升级全靠别人点头:有品牌想升级老机型的3D人脸安全性,却因为算法迭代权在供应商手里,硬生生被拖了半年。
华为干脆一刀切——不玩公版,自己干算法。早在指纹识别时代就全自研,如今3D人脸也“买模组自己调”。
有人算过账:养一支20人的算法团队,一年成本上千万;但省下的公版授权费 + 后期优化费,两年就能回本。
更关键的是:体验的生杀大权,终于握在自己手里。

表面上看,华为这是在“抢供应商的利润”;但真相恰恰相反——这其实是国产供应链的进阶密码。
据爆料,Mate 80系列的3D人脸模块、发射器、接收器,全来自国内顶级厂商,采购量巨大。
这意味着两件事:
1. 供应商不用再贴钱养算法团队,可以集中攻硬件精度。比如某国产模组厂的最新3D传感器,测距误差缩小到0.1毫米,比去年提升50%。
2. 华为的自研算法团队相当于免费帮供应商打磨产品:调试中发现的硬件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厂家,形成“硬件迭代 → 算法优化”的闭环。
有供应链消息称:这次适配华为的模组,后续能直接复用给其他国产旗舰,溢价高了30%。
一句话总结:华为不是在“吃供应商的饭”,而是在带供应商吃更大的桌子。从“零件供货”到“技术共创”,这才是国产生态真正的升级。

别以为华为突然发力3D人脸,这是他们一贯的路线。早几年侧边指纹就是自研算法,现在更传出Mate 80系列将用自研超声波侧边指纹,湿手解锁、3D活体检测都能搞定。
这股“自研执念”,其实在重塑整个手机行业的思维方式:
从“功能堆料”到“体验深耕”:别家还在卷“有3D人脸识别”,华为已经在卷“戴口罩能不能解”“暗光识别稳不稳”。自研算法能针对国内用户面部特征(如更扁平的轮廓)做本地化优化,识别成功率比公版高15%。
从“依赖进口”到“输出标准”:苹果在做屏下3D人脸,但还没全屏;华为已经实现“元件全国产 + 算法自研”的闭环。如果Mate 80系列全系搭载3D人脸,那将直接拉低高端门槛,逼得行业必须卷起“国产方案”。

有人调侃:“华为把供应商的利润都抢了。”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所有厂商都满足于“买方案、堆参数”,那整个行业只会陷入同质化死循环。
华为花上千万养算法团队、帮供应商磨硬件,看似是“做亏本买卖”,其实是在筑一堵技术护城河。就像当年自研麒麟、搞鸿蒙一样,3D人脸自研表面是“小事”,实则是技术话语权的试金石。
毕竟,在手机行业,决定体验的从来不是“谁买的方案好”,而是“谁能造出属于自己的标准”。
至于Mate 80系列的3D人脸表现如何?等发布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国产硬件遇上自研算法——这场“技术自立”的仗,华为已经赢了一半。
你用过的安卓机3D人脸有哪些槽点?你觉得华为的自研算法能治好这些“老毛病”吗?评论区聊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