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省中东部的安陆,地处桐柏山、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武汉会战期间,安陆由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池峰城率第三十一师驻防。1938年10月21日和24日,侵华日军曾两次空袭安陆城,对县城进行狂轰滥炸。10月26日日本陆军入侵安陆城时,守城的国民党守军已不战而退,一千多名日军兵不血刃、大摇大摆地从安陆东门资生门进入城内,安陆沦陷。

城外
1939年,两名日本士兵站在安陆城外,背景是安陆的城门和城墙。安陆古城墙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为郧子国都城。图中的城墙是嘉庆十九年(1814 年)在明城墙的基础上修建的。

城墙下
一个鬼子兵抱着一条白色的狗坐在城墙下。鬼子戴着眼镜,穿着昭五式军服,肩膀上的两颗星说明他是一个上等兵。

合影
一个日本士兵和当地少年的合影,少年手臂上缠着白色的袖箍,这是所谓”良民”的标识。蹲着的鬼子兵来自日本德岛市,原本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渔民,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下,迅速成了一个恶魔。

换装前
1938年5月,日军开始逐步推广九八式军服。图为一名在黎家湾的日本兵换装之前,身穿昭五式军服的留影。身后的大门上贴着“兽医室”和“消毒水”的字样,脚下放着弹药箱。

换装后
换装之后的一个日本兵,肩章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领章和胸前一个”M“形的“山形兵科章”,红色说明他隶属于步兵部队。

府河
府河是安陆的 “母亲河”,为涢水在安陆境内的河段,广阔的水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安陆人。安陆沦陷后,府河成了日本人钓鱼、划船及军事训练的地方。

演习
驾驶着快艇,在府河上进行军事训练的日本兵。据测算,府河河床的平均宽度在五百米左右,从画面中我们便可直观感受到河面的宽阔。

快艇上
快艇在府河河面上疾驰,从船尾处拖出的水浪上能看出其速度之快。一个日本兵手拿着联络的信号旗站在船舱里。可以看到当时的鬼子兵身上穿着的是两种样式的军服。

舵手
鬼子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驾驶快艇的舵手。这种由舷外机驱动的快艇,在速度上完全完全碾压还在依靠风帆驱动和手摇的木船。

日本军官
坐在大船上观看快艇突击训练的日本军官。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垂死挣扎的日本人组建“快艇特攻队”,驾驶着载满炸药的自杀式快艇,高速接近敌方舰艇后引爆炸药,与敌方同归于尽。

城外道路
接下来的几张照片是在黎家湾所拍摄,这是日本摄影师从安陆前往黎家湾途中遇到的两名儿童,可能是一对兄妹。

黎家湾
在黎家湾,几个日本士兵正在挥动斧头劈柴,他们将砍伐的原木劈成小段,作为制作木炭的原料。从日本人在照片边的注释我们了解到,当年在黎家湾驻扎着一支专门的“烧炭部队”。

烧炭
当年日军在黎家湾烧炭所使用的是地下窑,这是一种简易的烧炭方式,成本很低,直接在地下挖出窑穴便可以使用了。

运输
烧好的木炭被装上马车,送往安陆城内及周边的侵华日军驻地,用于冬季烧火做饭和取暖。

鬼子合影
驻扎在黎家湾的鬼子兵在村庄外的合影,并强行拉来一个当地的小男孩做陪衬。小男孩愁眉苦脸地被夹在鬼子中间不知所措,几乎要哭出来了。

邮便所
侵华日军在安陆东部袁庄附近设立的一个军中邮便所,几个日军正在寄取信件。日本侵华时期,在各个占领区均设有军邮局所,免费寄送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