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vibe coding”风靡软件工程领域,像Claude Code、Codex、Qoder等工具不仅提升了编程效率,更开启了人机协同创造的新模式。而今天,这股浪潮正从软件工程涌向系统工程,尤其是与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

过去,AI常被视为辅助工具,处理重复性任务。但在复杂系统设计中,AI正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协作”,成为工程师真正的“共创伙伴”。它不仅能自动完成建模、验证等任务,更能主动预测风险、激发创新,推动MBSE从需求到验证的全流程智能化。
一、需求分析:从“人工整理”到“人机共创”传统需求分析依赖人工,容易遗漏关键信息或陷入主观局限。现在,AI凭借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正在成为需求团队中的“特殊成员”。
主动捕获需求:AI能快速解析客户访谈、技术文档等海量资料,自动提取需求点并生成初步模型。例如在智能工厂项目中,AI不仅能识别功能需求,还能结合外部趋势(如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韧性)提出前瞻性建议。
智能验证一致性:AI可快速检测需求间的逻辑冲突。比如在航空系统中,AI会提示:“您提出的成本约束可能与安全标准冲突,请确认优先级。”
激发创新灵感:AI能基于数据生成多种功能方案,如“集成V2X通信优化交通”“增加驾驶员疲劳监测”等,为团队提供头脑风暴的素材。
人机协作关键:AI是“灵感催化剂”,而人类是“决策者”。工程师需结合业务战略与经验,筛选并深化AI的提议。二、系统建模:从“静态绘图”到“动态演进”传统建模依赖手工绘制SysML图,耗时而易错。AI的介入,将建模从“艺术创作”升级为“科学探索”。
自动生成模型草案:工程师只需描述系统目标,AI即可输出包含组件与接口的初步模型,让人从“绘图员”转变为“架构师”。
跨领域知识桥接:在机电软一体化系统中,AI能识别不同团队模型间的接口冲突。例如在无人机项目中,AI发现“控制频率与机翼响应不匹配”,并提出优化建议。
人机协作关键:AI是“翻译官”与“协作者”,而人类是“集成策略的最终裁决者”。三、系统验证: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系统验证是确保模型质量的最后防线。传统测试往往滞后且覆盖有限,而AI能实现“事前预防+持续保障”。
智能生成测试场景:AI不仅能构造常规测试用例,还能设计极端场景,如“传感器失效+网络中断+多障碍物同时出现”等,覆盖人类思维盲区。
自动化脚本与闭环验证:AI能将测试场景转化为可执行脚本,并初步分析结果,高亮异常数据。工程师则可专注于故障诊断与系统优化。
人机协作关键:AI是“虚拟测试专家”,人类是“测试策略师”与“最终决策者”。结语:人机协作,是未来也是现在AI+MBSE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从“人主导、机辅助”到“人机共创”的战略转型。企业若能把握这一趋势,将AI从“工具”升级为“伙伴”,就将在智能制造浪潮中占据先机。
如何行动?
重塑工程师能力:提升提问能力、批判性思维与系统伦理观;
构建协同平台:将AI能力嵌入现有工具链,建设高质量数据资产;
从小步试点开始:选择清晰项目,逐步建立人机协作的最佳实践。
这场变革已来。你准备好与安托一起探讨未来了吗?
欢迎关注“安托智造”公众号,获取更多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内容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持续洞察行业趋势,共创智慧工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