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核电装上“智慧大脑”,智能标定开启精准时代

在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项革命性技术正悄然改变核电站的运行方式。国内核电行业首个核功率自动标定系统在这里正式投用,将原本需

在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项革命性技术正悄然改变核电站的运行方式。国内核电行业首个核功率自动标定系统在这里正式投用,将原本需要8小时的人工操作流程压缩至70秒,效率提升400倍以上。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效率瓶颈,更为核电站安全运行树立了新标杆。

01 技术攻坚突破行业难题

核功率标定是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在核燃料循环末期,燃耗加深会导致测量偏差,必须定期对功率量程增益因子进行校正。传统人工标定需要多名工程师协同操作,耗时长达8小时,期间机组需降低功率运行,既影响发电效益,又存在操作风险。面对这一共性难题,红沿河核电与苏州热工研究院组成联合团队,开启了20个月的技术攻关。

研发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循。他们成功破解了通信协议黑盒解析难题,实现了安全级与非安全级系统的可靠隔离。通过构建全场景仿真测试平台,团队完成了从技术论证到现场投用的全流程工作。特别在软件共模分析方面,研发人员建立了严格的验证机制,确保系统在核电站特殊环境下的可靠性。这些技术突破为自动化标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效率革新带来多重效益

新系统投用后产生的效益立竿见影。操作人员现在只需在控制界面一键触发,系统就能在70秒内完成全部标定流程。这种效率飞跃直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单台机组在每个燃料循环期内可增加发电量约720万千瓦时,相当于数千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更重要的是,自动化流程彻底消除了人为操作失误的风险,为核安全增添了坚实保障。

除了直接的经济和安全效益,新系统还释放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工程师得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转向更高价值的技术研发和运维优化工作。系统实现的实时在线校正能力,使机组能够持续保持最优运行状态,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这种智能化转型正是核电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03 行业示范引领智能升级

作为国内首个核功率自动标定系统,红沿河的实践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该系统采用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和标准化接口,使其具备良好的推广适应性。其他核电站可以借鉴这项技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定制化改造,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这项创新还促进了跨领域技术融合。系统集成了先进通信技术、实时数据处理和智能控制算法,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核能领域的应用潜力。随着更多类似技术的推广应用,核电行业有望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我国核能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04 创新驱动核电高质量发展

红沿河核电站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核电运维技术进入新阶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效率,正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诉求。这项创新不仅解决了具体技术问题,更展示了通过科技创新破解行业难题的有效路径。

随着核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运维智能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自动标定系统的投用,为其他核电技术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更多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将助力核电行业实现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的发展目标,为我国能源转型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