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3亿美元不要了?美盟友正式宣布,两艘渡轮订单转交中企
自美国仅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之后,美国航运业的发展状况着实不容乐观。前不久,美方宣布对涉及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额外费用,初始标准设定为每吨520美元,并且还计划逐步提高收费额度,直至2028年。
原本美方以为采取这样的举措能够促使订单回流,然而事与愿违。其盟友之一的新西兰率先背离韩国,毅然放弃了已投入的6亿多纽币(约3亿美元),转而将新一代公铁两用渡轮的订单交由中方企业承建。更为令人诧异的是,新西兰不仅没有对此事加以掩饰,反而大肆宣扬,声称这一决策让他们“引以为傲”,还表示预计每年能够节省数十亿资金。
在此,不禁让人思索,美盟友3亿美元不要了,也要将两艘渡轮订单转交中企,那么美方造船业还能够再度实现“伟大”吗?

01 美国造船业,风光不再
当身处美国那锈迹斑斑的造船厂时,任何关于再度实现辉煌的誓言都显得如此苍白而无力。美国造船业曾在20世纪40年代迎来鼎盛时期。相关数据表明,1943年美国年度造船总吨位高达1920万吨,占据全球造船总量的72%,平均每日有3艘军舰下水,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超过140万个。
然而,当前美国造船业正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包括技术更新迟缓、劳动力成本高企以及产业链外移等问题。有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美国船厂在全球商用船舶建造市场的份额已大幅降至约0.2%。
截至2025年,中国已获得全球64.2%的新造船订单,连续十六年在市场份额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总体造船产能达到美国的232倍。2024年,美国仅建成5艘大型远洋商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家国有造船企业同年交付船舶数量超过250艘,总吨位达1400万吨,这一数字已然超过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所有建造船舶的累计总量。
行业分析指出,中国在造船领域的显著优势得益于其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强大的规模化制造能力,这构成了美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难以逾越的结构性基础。就连路透社也不得不承认,美方试图遏制中国海事主导地位的企图已然宣告失败。

02 美方实力式微,中国乘势崛起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造船业持续实现突破性进展。此次新西兰将两艘大型渡轮订单授予中方企业,无疑是这一发展态势的有力佐证。
当前,全球船舶订单正加速向中国汇聚,与此同时,中国其他领域的产品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美国部分有识之士已明确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他们指出,若美国不在未来三年内采取有效行动,可能会在相关领域永远落后。其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回顾过往,20年前中国商业船舶总吨位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尚不足5%,而如今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目前,美国在多个方面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严峻挑战,这一现实情况值得美国予以高度重视。

03 订单外流,美产业危机四伏
国际船舶订单的走向,清晰地映照出美国造船业正面临着产能瓶颈这一现实问题。尽管美国出台了相关政策,其初衷是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土,然而美国当下的造船能力着实难以契合实际的市场需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像新西兰等国家在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的进程中,依旧把中国视作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出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大型工程交付领域所赢得的国际认可。目前,中国主要的造船企业生产计划已然排至2028年底,部分订单甚至延续到了2029年。
随着全球对于高质量船舶制造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我们有理由预计,中国造船业将在国际市场上长久地保持重要地位。正所谓“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刀”,无论美国未来使出何种“招数”,我们都将以礼相待、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