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续航超2000公里,下半年全面投产

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团队在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首创的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成功解决了传统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

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团队在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首创的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成功解决了传统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难以兼顾的世界性难题。各方面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首先,‌技术方面的突破‌:研制出能量密度超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Battery600)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Pack480),性能较现有锂离子电池提升2-3倍;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打破传统电解液单一溶剂化结构限制,增强锂离子传输效率并抑制枝晶生长,循环稳定性提升15倍以上;低温性能显著改善,-20℃环境下仍能保持85%容量。

实验室电解液配制过程

其次,‌应用方面的落地:‌已建成中试生产线,实现原材料100%国产化,并应用于3款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续航时间提升2.8倍至126分钟;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同步推进验证,预计2025年下半年全面投产。

再次,‌学术价值的意义:‌研究成果于8月13日发表于《Nature》,被评价为“开启Battery600新纪元”;形成“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自主核心技术,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支持。

该技术有望彻底改变新能源产业格局,例如使电动汽车续航突破2000公里,无人机配送半径扩展至42公里。

离域化电解液微环境结构示意图

最后,该突破性成果对全球能源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创的"离域化"电解液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溶剂化结构依赖,被《自然》期刊评价为"开启Battery600新纪元",为全球电解液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能量密度达到当前商用锂电池2-3倍,突破了业界公认的"能量密度天花板"。

技术已应用于我国三款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使续航时间提升近3倍,显著扩展了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全链条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试生产线实现100%国产化原材料,下半年全面投产后,将重塑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格局。

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电池专家Dr. Smith公开评论称"该设计理念可能终结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争议"。德国《应用化学》期刊同期配发专题评论,指出这是"中国科学家对储能材料基础研究的重大贡献"。

胡教授正在授课

评论列表

我心飞扬
我心飞扬 1
2025-08-15 23:02
是否值得骄傲,还是等市场实战化检验以后再说吧!
笨猫
笨猫 1
2025-08-15 19:12
中国电池技术起飞了,各种技术路线都这么强,这个感觉不用等固态电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