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是太祖皇帝的女婿,他是太宗皇帝生母孝慈高皇后的侄孙,因揭发多尔衮罪状,而得到顺治帝器重;他受顺治帝临终前的嘱托,
他的父亲是太祖皇帝的女婿,他是太宗皇帝生母孝慈高皇后的侄孙,因揭发多尔衮罪状,而得到顺治帝器重;他受顺治帝临终前的嘱托,来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他以退为进,想保全自己以及族人;然而却掉入鳌拜陷阱,不仅自己被绞杀,就连自己的子孙、侄儿、族人也受到了牵连,大多被诛杀。

他就是康熙朝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叶赫那拉.苏克萨哈。苏克萨哈被鳌拜陷害时,康熙皇帝已经大婚亲政,为何眼睁睁地看着苏克萨哈一家遭难而“袖手旁观”呢?苏克萨哈出身国主系叶赫那拉氏一族,其天祖父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叶赫部首领褚孔格。到了褚孔格的孙儿辈时,褚孔格的儿子太杵所生的两个儿子杨吉砮与清佳砮兄弟二人,带着族人迁到了叶赫沿岸,杨吉砮为叶赫部东城贝勒,而清佳砮为叶赫部西城贝勒。便是从杨吉砮与清佳砮的下一辈开始,频繁同建州女真联姻:杨吉砮的女儿孟古哲哲,嫁给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第三位大妃,生子皇太极;皇太极继承皇位后,便将生母孟古哲哲追封为了孝慈武皇后(康熙朝改为孝慈高皇后);

杨吉砮的另一个女儿,也嫁给了努尔哈赤,为侧妃;清佳砮的孙女、布斋的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为继福晋;孝慈高皇后弟弟金台吉的两个孙女,先后嫁给了代善为继福晋、侧福晋;孝慈高皇后族侄女,贝勒阿纳布的女儿,一位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一位嫁给了代善为三娶福晋.........可想而知,在太祖皇帝努尔哈赤还在时,建州女真与叶赫部之间的联姻有多频繁。只是苏克萨哈,并非褚孔格儿子太杵的后代,而是褚孔格的另一个儿子尼雅哈的玄孙。在太祖皇帝创业之初时,苏克萨哈的父亲苏纳,便带着自己的族人归顺了建州女真。正因为苏纳归顺的时间比较早,太祖皇帝对其十分重视,将自己的第四个女儿,庶妃嘉穆瑚觉罗.真奇所生的女儿,嫁给了苏纳为妻。

如此苏纳,便成了太祖皇帝的女婿之一。归顺太祖皇帝后,苏纳便负责收编叶赫部残余势力,凭着自己的功劳而被晋封为副都统;到了崇德年间,皇太极称帝以后,苏纳跟随英亲王阿济格一起征伐明朝,先后参与56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无不胜,可谓是作战十分骁勇。虽曾因罪而被削职,但最终顺治帝感念其功绩,而恢复了他的原职。有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父亲在,苏克萨哈自然也是“虎父无犬子”。在崇德年间时,便多次跟随清军一起出征,多次立下战功;到了顺治二年时,世职晋封三等轻车都尉。顺治七年,因已故的父亲苏纳恢复世职,苏克萨哈得以并袭三等男爵位。若是苏克萨哈,是太祖皇帝亲外孙的话,其在大清的仕途还会更加顺遂;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同样作为辅政大臣的遏必隆,作为太祖皇帝亲外孙、穆库什公主所生的儿子,不仅是弘毅公家族的家主,而且他有三个女儿入宫成为康熙后妃,其家族十分显赫。

只可惜,苏克萨哈并非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氏的后代。正因为如此,在顺治八年之前,苏克萨哈虽然是太祖女婿所生的儿子,但在朝中的实际地位并不高,而且作为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臣子,是摄政王多尔衮的近侍。了解清史的应该直到,多尔衮摄政期间,顺治帝并无实权。顺治七年年底,多尔衮去世,终于掌握大清实权的顺治帝虽然将多尔衮追尊为了成宗义皇帝,按照皇帝的规格下葬多尔衮;但是多尔衮仅去世一个月的时间,多尔衮便被追罪,不仅被削爵踢出宗籍,而且被开棺戮尸。而顺治帝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追罪多尔衮,而且给多尔衮定了谋逆的大罪,苏克萨哈功不可没。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不仅给多尔衮过继了一个儿子——多尔博,享三倍亲王俸禄,而且将昔日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詹岱擢升为议政大臣。看上去,顺治帝是在善待多尔衮昔日的下属;然而,这其实是顺治帝的以退为进的计谋而已。多尔衮昔日压制的朝臣们,纷纷上疏顺治帝,追论多尔衮的谋逆大罪;顺治帝先是将英亲王阿济格幽禁起来,然后恢复了两黄旗大臣的地位,紧接着便是有意提高两红旗中几位宗室王公的地位。在如此背景下,苏克萨哈是个明白人,便主动弹劾多尔衮。苏克萨哈弹劾多尔衮后,其他的两白旗大臣们,也纷纷上疏请求顺治帝追论多尔衮的罪状。苏克萨哈,是多尔衮被追罪的一个关键人物。

虽然在苏克萨哈之前,已经有其他臣子出面弹劾多尔衮,但毕竟不如多尔衮昔日的左膀右臂有说服力。而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多尔衮的苏克萨哈,对于顺治帝而言,便是大功臣。随即,顺治帝便将苏克萨哈擢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便是从此时开始,苏克萨哈得到顺治帝的器重。再加上从顺治十年,到顺治十三年,苏克萨哈率兵出征张献忠昔日麾下的大将刘文秀,不仅六战六捷,而且俘获甚众,立下了战功。便是凭着这些战功,苏克萨哈不仅被晋封为二等子爵,而且被顺治帝晋升为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衔。仅仅几年的时间,苏克萨哈便从昔日顺治帝最痛恨的多尔衮的近侍,一跃成为顺治帝身边十分倚重的领侍卫内大臣,可谓是仕途十分顺遂。

正因为如此,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将苏克萨哈任命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玄烨继位。不仅如此,苏克萨哈在辅政大臣中的地位仅次于赫舍里.索尼,位居第二位。索尼是历经四朝的老臣,在两黄旗中的地位与威望是可想而知的;遏必隆,是太祖皇帝亲外孙,为公爵爵位;鳌拜是历经三朝的功臣,功勋卓著,也为公爵爵位。苏克萨哈仅为子爵,而且曾是多尔衮的近侍,却能在遏必隆、鳌拜之上,位列辅政大臣第二位,可想而知,遏必隆与鳌拜的不满。而且苏克萨哈,是四位辅政大臣中,唯一一位非两黄旗出身的辅政大臣,而且是因为出卖昔日的主子多尔衮,而得到顺治帝的重用;另外三位辅政大臣,都从内心瞧不起苏克萨哈。而苏克萨哈,与这三位辅政大臣相比,也确实有一些自惭形秽。

正因为如此,在康熙初年虽然是四辅政大臣辅佐朝政,但实际上苏克萨哈的实际地位是最低的,就像是一个摆设一样。不仅牵制不了索尼,连辅政大臣之末的鳌拜,也起不到顺治帝想要的作用。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鳌拜与苏克萨哈是亲家,鳌拜的一个女儿瓜尔佳氏嫁给了苏克萨哈的幼子苏常寿,但实际上鳌拜与苏克萨哈之间经常意见不合,二人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索尼,虽也不喜鳌拜,但因为看不顺眼苏克萨哈,所以在鳌拜与苏克萨哈二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索尼便不自觉地向着鳌拜;倒不是因为索尼对鳌拜“情投意合”,而是因为索尼实在是厌恶苏克萨哈。至于遏必隆,虽然是四位辅政大臣中出身最显赫的一位,但胆小怕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尼越来越年迈,很多事情也确实是力不从心。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鳌拜越来越跋扈,不将年幼的康熙皇帝放在眼里。为了除掉鳌拜,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直接册立为中宫皇后。

虽然此时的赫舍里氏尚且只有12岁,康熙也只有12岁。孝庄与康熙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大清有一个祖制:皇帝只有大婚后才能亲政。康熙大婚两年后,在孝庄太皇太后、索尼、苏克萨哈等人的运作下,终于得以亲政。这一年,康熙14岁。康熙亲政没多久,索尼病逝了。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大清的实权。苏克萨哈为了自保,也为了让康熙真正的亲政,便主动提出要辞掉辅政大臣之职,前去为先帝顺治帝。若苏克萨哈辞掉辅政大臣之职,那么鳌拜与遏必隆势必也要“主动请辞”。鳌拜又怎么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那么,对于鳌拜而言,最好的办法便是将苏克萨哈问罪。鳌拜为苏克萨哈拟了24条罪名,其中大部分都是莫须有的罪名,而且鳌拜还提出要将苏克萨哈处以凌迟、诛族的极刑。康熙与孝庄很清楚,苏克萨哈是被冤枉的。所以想尽各种办法想要保住苏克萨哈,康熙在朝堂上也提出了自己对处置苏克萨哈的不同意见,但是鳌拜势大,丝毫不顾及康熙的颜面,坚决要处死苏克萨哈。

甚至在康熙提出自己意见的时候,鳌拜直接撸起袖子,露出胳膊走到康熙面前;面对如此跋扈的鳌拜,康熙不得不暂且忍耐,最终对苏克萨哈处以绞刑。然而不仅苏克萨哈被处以绞刑:他的长子查克旦,被凌迟处死;另外六子、一个孙儿、两个侄儿、苏克萨哈的三位在朝为官者的族人皆被斩杀......若非苏克萨哈幼子苏常寿,是鳌拜的女婿,苏克萨哈所有的儿子都会受到牵连;如此苏克萨哈总算留下了一个儿子。康熙八年,鳌拜终于被康熙除掉了。鳌拜被除掉后,康熙便下旨:虽然苏克萨哈有罪,但确实罪不至诛灭子孙。

在除掉鳌拜两个月,苏克萨哈仅存的幼子苏常寿,不仅恢复原来的官职,还得以承袭父亲留下的二等子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