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句喟叹时,“悲秋” 便成了中国古典诗词挥之不去的底色。
杜甫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是漂泊的泪;柳永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是离别的痛;李清照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秋是岁月的凉;马致远写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秋是浓浓的乡愁……
秋,从来是中国文学里的“多情客”,似乎总与伤感、寂寥绑定。
可有一位伟人,却以如椽巨笔改写了秋日的文学基因。
这位从湘江边走出的伟人,把对天地的洞察、对革命的赤诚、对民族的担当,都揉进了秋的骨血里,使得他笔下的秋日全无衰颓之气,反倒充盈着生机与豪情。
今日,我们就翻开他的诗词集,会去领略一场关于信仰的礼赞,聆听一曲献给时代的壮歌。
【1】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 年秋,伟人从韶山辗转至长沙,即将赴广州投身革命洪流。临别前重游橘子洲头,湘江秋景触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
三句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开阔的秋日画卷。“寒秋” 本易引人萧瑟之感,但在伟人笔下,却成了审视天地的站位;湘江北去的滔滔江水,既写自然之景,更暗喻不可阻挡的革命潮流。
一个 “看” 字领起七句秋景:远山红透如染,近江碧澈见底,雄鹰在长空搏击,游鱼在水底穿梭 。
万物都在秋日里尽情舒展生命张力,就像当时的中国青年,正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出口。
面对如此壮景,伟人发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惊天叩问。这一问,不是个人的伤春悲秋,而是对国家前途的追问,对革命道路的求索。
下阕忆起与同窗共游的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少年意气与秋日湘江的壮美交融,让我们读懂:伟人的秋,是青春与理想碰撞的火焰。
【2】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的重阳,伟人在闽西的战地。此时红军刚经历挫折,环境艰苦到“吃野菜、穿草鞋”,但他却极为乐观。
传统诗词里的“黄花”,多是“憔悴”“凄凉”“凋残”的代名词,比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但他眼中的“黄花”,是战火的勋章。
他说“人生易老”,但从不说“人生无常”,因为秋在他眼里,是“天难老”的永恒,是“寥廓江天”的辽阔。
哪怕身处战地,他依然能闻到菊花的香,看到江天的蓝。
这种“苦中作乐”不是麻木,是对革命胜利的绝对信心:“秋再凉,也凉不过反动派的末日;风再劲,也劲不过我们的队伍。”
【3】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的娄山关战役,是长征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红军凌晨摸黑进攻,炮火染红了天空,战士的鲜血浸透了泥土。
伟人写这首词时,战斗刚结束,眼前是“西风烈”“霜晨月”,耳边还响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秋日的战场,没有“诗意”,只有“残酷”。
但下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瞬间把情绪拉了上来:“真如铁”的雄关,我们“迈步从头越”了!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是绝望,是悲壮后的升华。
秋日的霜晨月,变成了胜利的见证;残阳的血,变成了信仰的颜色,道出红军指战员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4】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 年 10 月,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山 —— 六盘山,即将抵达陕北。伟人站在山巅,望着秋日天空与南飞的雁群,写下这首豪情满怀的词。
开篇勾勒出秋日特有的高远意境,秋日的天空褪去了夏日的浓云,显得格外澄澈;“望断” 二字,藏着多少对革命根据地的向往,对胜利前景的期盼!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短短十四字,既回望了二万里长征的艰辛历程,更彰显了红军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英雄气概。
下阕 “红旗漫卷西风” 一句,将红色的旗帜与萧瑟的西风并置,西风的凛冽非但没有削弱红旗的光彩,反而更显其顽强与夺目。
末句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的设问,充满了对革命胜利的迫切期待与坚定信心。
【5】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 年夏秋之交,伟人在北戴河疗养,面对秋日海滨的壮阔景象,联想到千年之前曹操在此观沧海的往事,写下这首跨越古今的词。
夏日的雨多是缠绵的,而秋日的雨却带着刚劲之力,与滔天白浪共同构成一幅雄浑的画面。
上阕既是写眼前实景,也藏着对人生与历史的叩问,让壮阔的秋景多了几分深沉。
下阕笔锋一转,将曹操的英雄气概与眼前的秋景相连。
曹操笔下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秋景,与今日的海滨秋光何其相似!但伟人并未停留在怀古,而是以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收尾,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的升华。
秋风掠过千年,曹操曾在此留下“秋风萧瑟”的慨叹。而伟人立于同一片沧海前,看见的却是“换了人间”的新天地。
换了人间四个字,藏着多少改天换地的豪迈,多少对新时代的赞颂!
从湘江之问到大漠长缨,从战地黄花到沧海洪波,毛泽东笔下的秋日始终激荡着生命强音。
这些诗词,是文学与历史的完美融合,记录了领袖从青年求索到革命胜利的壮阔历程,藏着这个老人对国家的深情、对革命的信念、对人民的热爱。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些诗词是鼓舞士气的号角;在今天,它们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秋又来了,不妨将这些秋日诗词大声读出来——你会听见,那股穿越时空的豪情,依然在天地间激荡。
这,就是伟人的秋:大气磅礴,壮美无限;这,就是伟人的诗:照亮过去,温暖未来。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