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总像塞了只蝉,24 小时‘嗡嗡’叫个不停”,26 岁的程序员小林最近被耳鸣折磨得难以入眠。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知他的听力已出现轻度损伤,而罪魁祸首正是长期熬夜加班、耳机不离身的生活习惯。如今,像小林这样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我国 30 岁以下人群耳鸣患病率已达 15.3%,听力损伤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习惯,正在悄悄侵蚀年轻人的听力健康。

坏习惯一:耳机 “长待机”,音量开到最大档
通勤路上刷剧、工作间隙听歌、睡前听助眠音频…… 耳机已成为年轻人的 “贴身伴侣”,但长时间高音量使用正成为听力的 “第一杀手”。人耳能承受的安全音量在 85 分贝以下,而耳机音量开到最大时可达 110 分贝以上,相当于置身摇滚演唱会现场。
耳蜗内的毛细胞是感知声音的关键结构,它们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连续 4 小时佩戴耳机听音乐,即使音量适中,也会增加耳鸣风险;若音量超过 80 分贝,只需 1 小时就可能造成毛细胞损伤。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损伤初期往往难以察觉,等到出现明显耳鸣、听力下降时,毛细胞已发生不可逆破坏。
坏习惯二:熬夜成瘾,听力 “熬” 出问题
“凌晨两点前睡觉算早睡” 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但熬夜对听力的伤害远超想象。睡眠不足会导致内耳血管收缩,影响耳蜗的血液供应。耳蜗是听觉系统中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部位,长期供血不足会导致毛细胞功能衰退,引发耳鸣、听力减退。
临床数据显示,经常熬夜的人群耳鸣发生率比规律作息者高出 3 倍。此外,熬夜还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病毒感染风险,而病毒感染正是突发性耳聋的常见诱因。不少年轻人突发听力下降前,都有连续多日熬夜的经历。
坏习惯三:频繁掏耳,耳道 “伤痕累累”
用棉签、挖耳勺甚至发卡掏耳朵,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但这种行为极易损伤耳道和鼓膜。耳道皮肤非常娇嫩,掏耳时稍用力就可能造成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形成外耳道炎。反复感染会导致耳道狭窄,影响声音传导,进而出现听力下降。
更危险的是,掏耳时若力度失控或被人碰撞,很可能戳破鼓膜。鼓膜穿孔后,外界细菌容易进入中耳引发炎症,严重时会导致传导性耳聋。实际上,耳道有自洁功能,脱落的耳垢会随咀嚼、说话等动作自然排出,无需频繁清理。
坏习惯四:烟酒不离,听觉 “雪上加霜”
吸烟和过量饮酒不仅伤肺伤肝,对听力也有严重危害。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内耳血管收缩,减少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毛细胞缺氧受损。长期吸烟还会增加内耳毛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加速毛细胞老化。
酒精则会影响内耳的神经细胞功能,过量饮酒后,内耳神经会受到酒精的刺激,出现功能紊乱,引发耳鸣。长期酗酒还可能导致维生素 B12 缺乏,而维生素 B12 对维持神经功能至关重要,缺乏会进一步加重听力损伤。
坏习惯五:忽视噪音防护,听力 “慢性自杀”
除了耳机带来的噪音,生活中的很多噪音都被年轻人忽视。装修时的电钻声、KTV 的高分贝音乐、健身房的动感单车音乐等,都属于强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即使没有立即出现不适,也会造成渐进性听力损伤。
这种慢性损伤初期表现为耳鸣、听力疲劳,即听声音久了会觉得耳闷、不适,随着损伤加重,会出现持续性听力下降。很多年轻人在噪音环境中时,既不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也不主动远离,任由听力在不知不觉中受损。
听力损伤往往不可逆,预防远比治疗重要。想要保护听力,就要及时改掉上述坏习惯:控制耳机使用时间,遵循 “60-60 原则”(音量不超过 60%,每次使用不超过 60 分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拒绝频繁掏耳,若耳垢过多可寻求医生帮助;戒烟限酒,减少对听力的刺激;在噪音环境中做好防护,佩戴专业耳塞。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别让一时的放纵,换来终身的听力遗憾。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习惯,守护好自己的 “听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