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公益“星”视界 | 新锐个人陶雨轩: 以科技创变传承 以设计赋能平等

在中南林涉外的校园里总闪耀着一群璀璨夺目的星辰他们用行动传递着温暖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原野他们是无声的力量带着坚定与温

在中南林涉外的校园里

总闪耀着一群璀璨夺目的星辰

他们用行动传递着温暖

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原野

他们是无声的力量

带着坚定与温柔

悄然改变着周围的一切

今天就跟随小编的脚步

走进陶雨轩的公益之路

陶雨轩

个人简介:陶雨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2023级视觉传达设计实验班学生。现任国际交流中心设计部干事,累计志愿服务超120小时。曾获“校级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获评“学雷锋优秀个人”“中非青年对话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参与省校级青马工程,以专业与热忱践行青年担当。

初心缘起:从现实观察到使命确立

公益的价值,源于对社会需求的深刻洞察。在“恒华社区爱晚老年学校”志愿服务期间,陶雨轩协助一位老人完成了一幅精美的剪纸。老人轻抚作品,低声感叹:“这手艺好看,但太‘老’了,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学了。”这句带着落寞的话语,让她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传承困境。这份来自一线的触动,成为她公益之路的起点。

国际视野的拓展,则让她的初心从感性关怀升华为理性使命。在深度参与第十二届联合国人口基金青年领导力项目并担任优秀助教后,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她提供了审视社会问题的系统性框架。尤其是“性别平等”这一目标,让她深刻认识到,公益的更高层次在于“赋能”,在于创造公平的机会。由此,她确立了双核驱动的公益使命:一是运用创新技术破解文化传承难题,二是借助设计思维助力女性成长发展。

技术赋能,活化非遗:

从“锦语新声”到“AIGC赋能湘绣”

面对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之间的“数字鸿沟”,她选择用最前沿的技术搭建桥梁。作为主创,她发起并运营国家级大创项目 “锦语新声”计划,核心是利用AIGC技术为非遗赋予新的生命。团队为非遗传承人打造了可24小时互动的AI虚拟形象,并生成了大量融合现代审美的数字纹样库。这一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概念视频在线上平台单条播放量突破50万次,互动率提升300%,数据背后,是古老文化成功触达年轻群体的火热证明。

此后,她作为学生代表受邀参与“发现长沙之美——AIGC赋能湘绣”活动,直接将此模式应用于国家级非遗湘绣的保护与创新中。当她看到传统湘绣纹样在算法生成下演变出无数充满未来感的时尚图案时,她更加坚信,科技是让传统“活”在当代而非仅“存”于博物馆的关键密钥。

线下深耕,播种未来:

在“青芒美育”课堂点燃星火

在线上探索的同时,陶雨轩始终相信,公益的根基在于面对面的温度。在“青芒美育筑梦计划”中,她将非遗带入小学课堂。在清水塘第三小学,她教孩子们绘制湘西蜡染纹样。一位平时沉默的小男孩,全程异常专注地画完了一只寓意吉祥的“太阳鸟”。他举起画作说:“老师,这个图案好像会讲故事!”这一刻,陶雨轩深知,他们播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认同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孩子们心中静待花开。

未来愿景:从个人实践到模式推广

在深化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陶雨轩计划将“锦语新声”项目中已验证有效的“非遗数字化活化”经验,系统梳理为开源、易操作的公益工具包,为更多非遗传承人提供标准化支持,推动非遗保护的社会价值实现规模化拓展。与此同时,她也开始践行第二个公益愿景,以“设计赋能女性”为方向,依托视觉传达的专业能力,为乡村女性手工艺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品牌建设、产品包装升级等系统性帮扶,助力她们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在乡村振兴中激活更多女性创造力。

我院学子陶雨轩的公益之路,是一条典型的“新锐”之路。它超越了传统的爱心奉献,演进为以专业能力为引擎、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靶心的“创变性公益”。她用行动证明,新世代的青年力量,既能深情回望传统的深邃,也能自信运用科技的工具,更能敏锐关怀个体的成长。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公益未来更多的可能性,那将是一个专业、创新、高效且充满温度的新图景。

潮平岸阔催人进

风正扬帆当有为

那些追逐光的人

自己也成了光!

点亮推送的“赞👍🏻”和“推荐❤️”

一起分享中南林涉外故事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融媒体中心-

-THE END-

供稿 | 社会公益学院

编辑 | 融媒体中心邓文波初审 | 蒋婷婷 陈琳

审核 | 张琳 聂永旺 龚沙

复核 | 社会公益学院

监制 | 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