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机器开始“上班”,我们该怎么办?

刘强东回到了乌镇。但这次,他不是来讲电商经验的,而是来展示未来——一个“人类不再主导工作”的未来。他在大会上宣布:明年4

刘强东回到了乌镇。但这次,他不是来讲电商经验的,而是来展示未来——一个“人类不再主导工作”的未来。

他在大会上宣布:明年4月,京东将在北京建成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上层是无人机垂直起降,下层是无人车穿梭装货;货物搬运、分拣、配送,全程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刘强东甚至预言:“未来快递配送不需要人参与,机器人通过授权后可自动打开你家门,把快递放在你家客厅。”听起来像一部科幻片,但这一幕,已经在测试线里开始上演。

而另一边,阿里 CEO 吴泳铭也在乌镇谈到:AI 正从“模仿人类”走向“超越人类”。他说,AI 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学习人、辅助人、超越人。现在我们正处在第二阶段。机器不只是工具,而是同事、竞争者,甚至是上司。

当这两个商业巨头同时谈论“无人工厂”“无人配送”“超人工智能”,意味着一件事:工作,正在变成机器的事;而人,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一、从流水线到算法线:机器的“上班史”

十年前,我们担心机器人会抢走装配工的饭碗;五年前,我们看到自助收银机在超市普及;而现在,AI 写作、AI 翻译、AI 客服,已经成为日常。

换句话说,机器不仅“上岗”了,而且越来越“聪明”。它不会加班,但永远在线;不会请假,却能学习;没有情绪,却能持续优化。

人类过去以为自己不可替代,因为我们会思考。可现在,机器也会了——而且比我们更快、更准、更稳定。

刘强东说,未来社会可能只需要极少数人“工作”,其他人将通过系统分配参与社会生产。听上去有点夸张,但趋势已经清晰:机器在接管工作,人类要学会重新生活。

二、被替代的不是人,而是“旧版本的人”

过去,机器替代的是“体力”;今天,它替代的是“重复思维”。

AI 会写代码、会生成广告语、会剪视频、甚至能生成短剧。你只需一句提示词,它就能产出你过去三天的劳动成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经验主义”的黄金时代正在结束。

一个做了十年设计的人,如果不会用 AI 绘图,反而比新人更危险;一个老编辑,如果不懂 ChatGPT 或通义千问,就可能被年轻人超越。被淘汰的,不是人,而是停留在过去版本的人。

时代从来不残酷,只是太快。有些人还在等老板培训,有些人已经在自学工具。当你犹豫要不要更新技能时,机器已经完成自我迭代了。

三、“无冗余社会”:效率至上,温度稀缺

AI 的本质是效率。它能在几秒钟内处理上百万条数据,生成精准方案。在这样的世界里,企业会变得更轻、更快、更精准。但与此同时,一个更隐蔽的风险正在形成——人类的冗余度在下降。

过去,一个部门需要十个人;现在,三个人加上 AI 就够了。企业不需要太多“备用人力”,因为算法能补位、机器人能顶岗。社会开始进入“无冗余模式”——没有太多“等候区”,更没有“安全垫”。

这对每个中年职场人都是挑战。你可能没被辞退,但被“闲置”;你可能岗位还在,但已“被收起”;机器没有情绪,可算法的冷静比任何通知都冷。

四、“失业潮”不一定到来,但“重启潮”已经开始

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未来意味着“失业潮”。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重启潮”。

AI 不会让所有人失业,但会迫使所有人重学。建筑师开始学BIM建模,编辑开始学Prompt提示词,司机学习无人车调度。社会正在用一场巨大的技能迁徙,换取新的秩序。

真正的危机,不是岗位消失,而是心态没更新。稳定的工作不再代表安全,持续学习的能力才代表安全。就像刘强东说的:“未来人们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甚至一小时。”那一天,只有能持续更新的人,才能“被分配到工作”。

五、重新理解“上班”:从岗位到支点

传统观念里,“上班”意味着一份稳定的职位;但AI时代,“上班”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合作关系。主业、副业、项目、短期合约、线上协作——都能成为你的“支点”。

安全感不再来自“铁饭碗”,而是来自多支点生活系统。你可能上午接公司会议,下午写稿,晚上剪视频。一个人不再只有一种身份,而是一组组合。

这并不是焦虑的表现,而是新型“抗风险系统”的构建。单一出口的时代结束了,多元协作的时代开始了。

未来的赢家,不是最强的那一个,而是最灵活的那一个。

六、AI时代的人类三大核心能力

机器的强项是计算与执行;人类的优势,依然在“感知、判断与创造”。

1. 感知能力:理解人心

AI能预测需求,却无法理解“情感细节”。那些懂人、能共情、能连接情绪的人,会越来越稀缺。教师、心理咨询、内容创作者——都将成为“人类温度”的代表职业。

2. 判断能力:懂得取舍

AI能给出方案,却无法定义“该不该做”。人类的判断力,是理性与伦理的结合。未来的管理者、创作者、研究员,价值就在于:他们决定了“意义”的方向。

3. 创造能力:重组与表达

AI可以生成一切,但还不懂“表达自己”。只有人能把冰冷的逻辑,讲成打动人心的故事。所以内容行业不会死,只会重塑。

七、从恐惧到主动:人该怎样更新自己?

先动手,再理解。别等公司培训。选一个AI工具,哪怕只是绘图、文案、翻译,学着用。技术不是魔法,恐惧才是阻力。

建立自己的“知识循环”。订阅几个前沿公众号、读技术新闻、尝试副业练手。让学习成为一种惯性,而不是任务。

调整对“成功”的定义。不再追求职位高低,而看能否持续成长。真正的稳定,不是职位不变,而是你能随时转身。

八、结语:机器上班,人要学会生活

刘强东的那句预言——“未来人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听上去像乌托邦。可如果真能实现,剩下的六天,我们要干什么?

也许那时候,我们终于有时间陪孩子、读书、种花、学习、思考。机器负责效率,人类负责意义。这场革命的终点,不是“被取代”,而是“重新做人”。

当机器开始上班,人类要学会升级自己的生活系统。因为被淘汰的,从来不是人,而是停留在过去版本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