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至17日,北京召开了2025深地能源开发高端论坛。本次论坛以“深地赋能·低碳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能源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年来加速推进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布局,以开放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国际能源科技创新共同体。
全球能源变革的突破口,或许就隐藏在我们脚下数千米的深处。
01 深地能源开发的战略意义与技术前沿
全球能源体系正处在深刻变革期,面临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地能源开发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我国待发现的油气资源约有70%分布在深层和超深层,使深地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阵地。随着中浅层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向地球深部要资源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深地能源开发领域已经给出了亮眼答案。李鹭光在论坛上介绍,深地塔科1井创造了亚洲最深直井纪录,推动油气勘探开发向超深层迈进。
塔里木盆地的顺北84斜井垂直钻井深度已突破8937.77米,成为亚洲陆地上垂直深度最深的千吨井。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深地探测技术和装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深地能源开发的技术挑战不容小觑。根据专家介绍,超深井钻探面临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条件。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的地温梯度平均为2.1℃/100米,超过8000米的超深井面临井底温度超180℃、压力超80MPa的复杂地质条件。
论坛展示的技术成果表明,我国已攻克了地震成像、复杂地层预测、井轨迹设计等核心技术,实现了“打得快、打得准”的目标。
02 多能互补的深地能源综合利用体系
本次论坛设置了四场分论坛,聚焦“深层深海资源”、“深部地热能”、“地下储氢与天然氢”、“油气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展现出深地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应用前景。
地热能开发成为论坛热议焦点。在不久前大连召开的2025中国地热学术大会上,专家们强调了地热能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战略意义。
地热资源是我国新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干热岩(EGS)开发被认定为深地能源利用的前沿方向。吉林大学教授在金石论坛上介绍,国际上以FORGE为代表的重大科研计划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推动了EGS产业化发展。
我国在干热岩储层改造、循环系统稳定性与热交换效率等关键技术方面也已取得重要进展。
地下储氢与碳封存(CCUS)技术探索取得新进展。论坛上,专家学者分享了咸水层碳封存、地热能开采等低碳路径的最新研究成果。
03 深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论坛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举行了“深地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迈出了深地能源领域国际协同创新的新步伐。
该实验室将成为中外学者联合研究的重要平台,推动深地能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世界能源大学联盟(WEUN)秘书处工作会议同期召开。联盟各成员高校代表围绕教育资源共享、国际学位项目、国际实习机会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世界能源大学联盟秘书处秘书长指出,此次会议为联盟高校间的合作筑牢根基,为各高校充分彰显能源学科特色搭建了优质平台。
深地能源开发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议题,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随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以及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合作机制的完善,深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更加紧密。
未来,深地能源开发将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和国际化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技术与传统能源工程的深度融合,深地开发成本将逐步降低,效率将持续提升,为全球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