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仍然有人坚持让体验说话。
作者I王彬
封面IUnsplash
经历几年波动后,旅游业正重新回到增长通道。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出游人次 49.98 亿,比上年同期增加 7.61 亿,同比增长 18.0%。国内出行需求的恢复速度超出预期,长线游、家庭游、小众目的地都在快速回暖。
然而,当出游热度回温,用户的决策难题也随之加剧。在流量和算法共同塑造的内容环境下,热度代替了口碑,评分掩盖了体验,榜单越来越多,想找到一次“真实、不踩雷”的旅行,反而变得更加困难。
相比美食或生活类榜单,旅游榜单的问题更复杂,也更现实。它不仅关乎体验满意度,更关乎时间与金钱的沉没成本。
与一顿饭或一场电影不同,旅行的试错成本极高。一趟假期、一张机票、几千块的住宿预算,任何一个失真的榜单、被美化的攻略,都可能让整段旅程报销。
有需求,自然有回应。携程口碑榜选择把评价交给实际消费的用户,并通过“真人”介入的方式,打造一份真正有参考价值、值得信任的真实榜单。
撕掉滤镜,把口碑交给“花钱的人”
作为互联网领域常见的流量入口,不乏有 App 推出各种榜单,点缀着铺天盖地的笔记与短视频,让人目不暇接。
但大部分内容,都成了生意。算法的主导有天然的热度趋向性,当配着精修滤镜和文案的批量内容成为爆款,可以被榜单的收录与抓取时,真实性往往也打了折扣。
与之对应的是,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此起彼伏的避雷帖。“宝藏小众网红路线”本身就是个悖论,宝藏和小众或许是曾经,网红才是现况;“此生必去打卡点”的大片要配合精修,仅限个别角度可以实现;“当地美食酒店榜”入选的商家本地人甚至都没听过……
一份榜单的真实与否,最终仍取决于谁在说话。这或许就是携程口碑榜思考的初衷,它尝试着把话语权重新交给消费者,那些亲身体验过的人,那些花过钱、付出过时间、真正在目的地生活过几天的人。

2026 携程口碑榜年榜发布
简单来说,携程口碑榜的核心机制是订单验证。只有完成真实入住或到店消费的用户,才能获得参与榜单评价的资格。
携程会逐一核对核销记录与入住数据,确保点评来自真实体验。这层门槛,至少做到了在源头最大可能地剔除了水军的噪音,让榜单的基础重新扎根于真实消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完全脱手。除了真实订单作为榜单基础之外,携程作为平台方,还组建了一支覆盖全球的真人验榜师团队,成员包括提供黑钻、金钻等高频用户,驻地业务人员,行业达人与专业导游等。
其中,高频用户作为真实消费者,反馈真实体验数据;驻地业务作为平台方,负责验证设施与政策变化;而达人与导游等专业人士,则负责补充细节与专业意见。
多方真实角色的参与,能最大化还原榜单的真实信息。比如“爱丁堡必打卡景点榜”收录的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原本有类似“可俯瞰全景、可亲手操作文物”的描述,但在驻地验榜师实地核对后发现,博物馆顶层并不开放,也不能亲手操作文物,因而将上述文字删去,改为更平实、更准确的表述。
即便如上海迪斯尼度假区这类热门景点,黑钻验榜师也会贴心给出更细致也更“活人感”的贴士,“3 点去城堡人少好拍片,注意非万圣节期间不能 COS 迪士尼角色。”


携程口碑榜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真人体验的回归。算法擅长排序,但在旅行决策这件事上,体验往往比模型更重要。
一方面是由于虚假旅游信息过于泛滥,算法极易产生误差。另一方面则是在于,往往只有真人体验才能反馈出更准确的评价。消费者的声音,就是真实的边界。
过去也不是没有平台尝试过真人榜单,最终却往往被各类虚假水军淹没。
但携程不同,作为中国最早入局旅游市场的平台之一,携程拥有二十余年沉淀的优质供给与高质用户,平台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真实订单与评价,共同构成了榜单能够成立、真实能够支撑的底座。
“值得去”,也可以被量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携程完全抛弃算法。
简单来说,携程口碑榜想要做的,是让人回归于人,算法回归于算法,同时也要让算法更好地服务于人。
在携程口碑榜的体系中,每一个“好评”都要经得起三重验证:算法推荐、订单核实与真人复核。系统先以模型筛选候选项目,再交由真人验榜师实测验证,最大程度确保真实。
必须要承认的是,旅游本身是一种相对主观的体验,每个人的感受都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好”的感受是普遍相似的。
在携程看来,“好”可以拆解为六个可被验证的维度:上榜价值、主题契合、排序准确、覆盖完备、信息准确和真实体验。有了真人主导的量化体系,“好”就有了标准的判断,榜单的可信度也会大大提升。
而之前组成的真人验榜师团队,又能从各自的维度进行验证。这些打分被运营团队复核后提炼为“Tips”,直接嵌入榜单,最终形成一套“真实订单、真实验证、真实吐槽”的行业可见的标准化流程。
以“成都亲子景点榜”为例,黑钻用户在大熊猫繁育基地游玩后提交了细节评价:“天气凉快时熊猫更活跃,建议早去观赏,竹林廊是拍小熊猫的好位置”,同时也会给出“记得带相机,附近火锅店性价比高”“南门文创店打车方便”等实用性的建议。这些内容经过二次审核,被提炼成 Tips,嵌入榜单页面供所有用户参考。
即使是相对陌生和遥远的地方,也会得到实地认证。像塞尔维亚必打卡经典榜,先后经过数位当地驻地导游进行筛选,并给予专业能力提供行程建议和验榜实拍图片在前端露出,供口碑榜用户参考。


携程口碑榜塞尔维亚榜单
举个例子,榜单上的塞维利亚王宫,下方的游玩 Tips 和避坑指南不仅会涉及到“周一晚 6 点可免费入场”这样的通用信息,也会涵盖如“提前 30 分钟从狮子们进入可避开人潮”“夏季花园区阳光强烈建议墨镜”这类实用经验。
更关键的是,真人的参与也能让榜单在热门假期时更具灵活和参考性。比如今年国庆长假前,携程口碑榜“国内 10 月小众目的地”就直接剔除了热门扎堆的景点,转而将丽水云和梯田、宁德霞浦、甘南扎尕等 20 处“低热度、高体验”的国内目的地及景区纳入榜单。


携程口碑榜 10 月相关小众目的地榜单
这些目的地普遍拥有连续入选年度榜单的表现,或在特色体验指标上位居全省前列,但在游客十月出行目的地占比中仅占个位数,兼顾了景美与人少等特点。对于想在假期反向出游的用户,这些信息比爆款帖子更具参考价值。
算法能计算热度,却无法度量体验。携程通过接入真人机制,让榜单链接社会信任的前提进一步成立。
在这个充满信息噪音的时代,信任正在变成新的稀缺资源。值得庆幸的是,仍然有人坚持让体验说话。
消费、榜单和经营的正循环
对商家而言,携程口碑榜带来的不只是曝光,更是一面真实的经营镜像。它让品牌第一次能从用户的真实反馈中,看见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榜单不只是荣誉,更是一种数据之外的“真反馈”,一条连接用户、流量与经营的正循环。
以长沙 W 酒店为例,这家以“太空幻境客房”闻名的酒店,连续登上豪华酒店榜、设计感酒店榜与美食酒店榜后,两周内订单增长 56%。
酒店方透露,自从登上口碑榜后,月均曝光量提升超过 30%。榜单带来的不仅是流量,更是一种由真实体验驱动的品牌信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同样位列豪华酒店榜,美食酒店榜等榜单的厦门海悦山庄酒店、桂林漓江·瀑上酒店等商家。
前者凭借自己依山面海,坐拥百万平米园林与 18 座室内外泳池的评语,同步入选当地风情酒店、亲子乐园酒店榜单,整体近 2 周口碑榜订单提升近 60%、近一个月订单增长超过 17%;
后者打造“身在画中游”的体验被选入美景酒店、设计感酒店榜后,近一个月曝光增长超过 37%、订单增长接近 20%。
即便偶有差评,携程口碑榜的多级验榜机制也会帮助商家做好改进。一位酒店业主就表示,“以前用户给差评,我们只能事后补救。现在验榜师的及时反馈,可以告诉我们哪里可能引起住客不满,哪里是我们的吸睛点,相当于提前做了品控。”
据悉,携程口碑榜上榜商户平均获得 10%的额外订单增长。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真实体验所形成的口碑效应,也是平台通过真实反馈机制助推商户优化服务、持续增长的过程。
而对于用户而言,携程口碑榜正在重建一种久违的信任关系。用户可以在榜单中看到来自钻级会员、向导与达人们的真实体验 Tips。这些建议往往比任何营销文案都更具参考价值。
同时,携程计划上线“验榜勋章”体系,鼓励更多用户参与榜单反馈。完成验榜的用户可获得最高 10%的积分返现,在“体验—反馈—优化”的循环中,让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共建者。
这种共建机制也在重新定义榜单对整个行业的价值。在算法推荐日益封闭的内容生态中,携程用“真实交易+真人验证”重建了一个开放、可验证的参考系统。榜单因此重新回归了公共参考的价值和定位:它不仅帮助消费者做出确定决策,也让商家找到改进方向,为行业带回久违的信任循环。
真实,从来都不性感。它没有算法那样的效率,也没有广告那样的光鲜,但它是信任唯一的来源。
携程口碑榜用真人验榜去验证每一条“值得去”,是一种看似笨拙的选择,却让榜单重新有了公共价值。
在流量红利见顶、注意力价格不断攀升的当下,能够持续创造信任的企业,才真正拥有了长期主义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