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如飞刀,毫如雪貂,香如花苞,甜如阿娇,这片来自云南景谷的绿叶,正以惊人的速度闯入中国茶界视野。
“世界白茶在中国,大叶白茶看景谷。”四月春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茶山上,茶农们背着茶篓穿梭在翠绿的茶园中,开启了一场余味悠长的“茶韵盛宴”。

在2025年4月举行的景谷大叶白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这片普通的绿叶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综合产值突破48.85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6.62亿元,较2020年增长210%。
一个曾经隐匿于大山深处的茶叶品类,如何短短几年间成长为茶界瞩目的“黑马”?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品种密码、品牌智慧与产业野望?

景谷大白茶并非一夜爆红。翻阅历史,你会发现它有着深厚的底蕴——景谷是大叶种白茶的原产地,其源头可追溯至民乐镇秧塔村。
这里高海拔的生态环境、三倍体的珍稀品种、四季如一的生长环境,共同造就了景谷大白茶香型丰富、口感惊艳的独特价值优势。
景谷大白茶的独特品质由科学数据支撑:其氨基酸含量高达6.7%,这不仅带来了鲜爽甜醇的口感,也使其成为制作新式茶饮的优质基底。
近年来,景谷县通过科学品种选育,使“秧塔大白茶”和“云黄1号”茶树品种成功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景谷大白茶也入选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在中国茶产业“七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的困境下,景谷大白茶如何突破品类强势、品牌弱势的魔咒?
景谷的答案是: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近年来,景谷县深入构建“景谷大白茶”产业体系,荣获“中国大叶白茶之县”称号。景谷县四班子领导亲自带队,奔赴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品牌推介。

在2024上海国际茶业交易博览会上,景谷县联合当地茶企对区域公共品牌及“白龙须贡茶”等明星产品进行了深度推介。
景谷县将始终把大白茶产业作为全县的重点产业、样板产业来打造。
品牌建设离不开标准支撑。景谷县全力推进10个乡(镇)67个村有机茶园认证工作,实现有机茶园(含转换期)达25万亩,有机认证规模在云南省的县区中排名第二。

产业崛起,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壮大。景谷县打破传统招商思维,构建了“招大引强+培优育新”的双轮驱动模式。
一方面,景谷聚焦头部企业精准发力,成功引进了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景谷农夫山泉乡村振兴助农示范茶叶加工厂。

另一方面,同步培育本土企业矩阵,全县培育茶企及合作社500余家,42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茶旅”融合产业链。
这种“龙头带动+链群集聚”的招商策略,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格局。建立动态项目储备库,精准匹配上下游资源,实现景谷大白茶产业集群化发展。

景谷大白茶的野心不止于茶叶本身。近年来,景谷县将白茶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以茶带旅,以旅助茶。
民乐镇通过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打造出集茶文化休闲旅游、茶园生态观光体验、茶叶制作工艺展示、茶艺表演欣赏、茶饮美食品尝等于一体的茶旅打卡点。

景谷数字白茶产业链追溯中心、景谷古生物化石展陈馆、宽叶木兰化石原址成为重要的考察、研学基地,2024年以来已接待专家、游客等8000余人次。
茶旅融合的效益显而易见。2024年,景谷茶旅融合项目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8亿元。
通过“采茶体验+制茶研学+民俗文化”线路设计,景谷实现了“一次招商推介即一次品牌营销”的效果。

数字时代,景谷大白茶产业也在全面数字化转型。此次大会上举行了“景谷大白茶数字茶票”首发仪式,这一创新举措将传统茶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探索新路径。
景谷县创新推出“茶联体溯源体系+政府公共仓+数字茶票”组合拳,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质量追溯系统,政府公共仓提供品质背书,数字茶票赋予景谷大白茶金融属性。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销售方式,也重塑了产业生态。在景谷县文山村,不少村民成为了电商达人,通过直播卖茶。
“通过直播,村民拓宽销售渠道,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度。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致富。”

面对新式茶饮市场的蓬勃兴起,景谷大白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趋势,积极布局新茶饮赛道。
在2025年“群团匠心·创赢普洱”新式茶饮创业创新大赛上,景谷大白茶作为创新力量亮相,展现其从传统饮品向新式茶饮转型的潜力。

景谷茶道小生茶业工作室(景谷正本茶文化有限公司)的参赛茶饮“榴梨月美人”凭借独特风味与文化内涵,在此次大赛中斩获三等奖。
该饮品以景谷白茶“月美人”为基底,采用低温冷泡工艺提取白茶的鲜爽滋味,创新融合石榴的清甜果香与秋月梨的温润口感,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口感体验。
另一款创新茶饮“云顶白露”则以景谷白茶“月美人”为茶底,搭配清甜橙汁,用蓝柑糖浆等调制形成黄绿蓝渐变层次。
这些创新尝试,展现了景谷大白茶在年轻化、时尚化、多元化方向的转型努力。

区域品牌的崛起,需要突破地域限制,走进更广阔的市场。在这一点上,景谷大白茶巧妙地利用了“沪滇协作”这一跳板。
近年来,上海市黄浦区与云南省景谷县协作共赢,依托上海市场和展销平台,景谷大白茶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景谷县民乐镇先后得到沪滇项目的帮扶,共投入沪滇项目资金2100余万元,实施了一批惠及当地茶农、茶企的项目。

得益于沪滇帮扶资金支持,当地建成民乐镇大白茶交易市场,为茶商、茶农创造了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交易环境。
从“沿街销售”到“统一交易”,在茶叶丰产期,茶叶交易日交易额可达300万元。
山海情深,心手相连;沪滇共赢,以茶为证,乘着景谷大白茶入沪“东风”,景谷县将开启白茶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如今在景谷,12万茶农因这片叶子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让景谷白茶实现质的飞跃。
在宽叶木兰化石展陈馆,讲解员向研学团队讲述着景谷茶的前世今生;秧塔古茶山推出采茶制茶研学游,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
行走在景谷茶乡,处处可见“三茶统筹”的生动实践:在标准化初制所,茶农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户均增收3万元。
景谷大白茶这匹茶界“黑马”并未满足于现状,它正沿着“走出去”的道路坚定前行,一步步走出大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