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林黛:四届亚太影后,两度自杀,30岁香消玉殒

在华语影坛的悲情传奇中,林黛的名字始终带着极致的辉煌与破碎的凄美。她是史上首位四夺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的演员,以绝代风华定

在华语影坛的悲情传奇中,林黛的名字始终带着极致的辉煌与破碎的凄美。她是史上首位四夺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的演员,以绝代风华定义了五六十年代的银幕审美;却也曾经两度选择自杀,最终在30岁的盛年香消玉殒,留下一曲“红颜薄命”的永恒挽歌。

林黛原名程月如,1934年生于广西南宁,父亲是政坛名人程思远,可谓大家闺秀出身。然而战乱年代让她的童年颠沛流离,辗转南京、香港等地,这种动荡经历塑造了她敏感细腻又极度要强的性格。

16岁时,一张被摆在香港相馆橱窗的照片,让她意外被星探发掘,签约长城电影公司,却因缺乏背景未能获得拍戏机会。

1952年,导演严俊慧眼识珠,将她引荐至永华影业,让她主演根据沈从文名著《边城》改编的《翠翠》——梳着两条粗长辫子、眼神清澈懵懂的摇船姑娘形象,瞬间击中观众心扉,林黛凭借自然灵动的表演一举成名,从此开启了演艺之路。

1957年,23岁的林黛迎来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在《金莲花》中一人分饰倔强歌女与温婉少妇两角,细腻的反差表演让她斩获第4届亚洲影展(后更名为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国语片女星。

林黛《金莲花》剧照

此后她加盟邵氏,迎来黄金爆发期,1958年凭黄梅调电影《貂蝉》再夺第5届亚太影后。

1959年《江山美人》上映一周票房突破40万港币,刷新邵氏纪录。

1962年《白蛇传》更成为香港中外影片票房冠军。

1961年《千娇百媚》与1962年《不了情》使她三度、四度蝉联亚太影后,创下“四连冠”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美国《纽约时报》曾盛赞:“一个林黛,抵得上25名苏丝·帕克,8名珍曼丝菲,及一大把玛丽莲·梦露”,香港的玛丽莲·梦露”的名号传遍亚洲。

林黛《貂蝉》剧照

然而,银幕上的风光无限,终究没能填补她感情世界的空缺。林黛的第一段重要感情,是与发掘她的导演严俊。

两人相差17岁,从师生情谊逐渐发展为恋人关系,严俊的悉心栽培与呵护,让缺乏安全感的林黛一度视他为依靠。

相恋期间,林黛事业一度受阻陷入绝望,又加上和严峻发生了争吵。在爱情不顺和事业压力的双重打击下,林黛选择吞服大量安眠药寻死,幸得严俊及时相救。

此后林黛电影事业风生水起,但两人的差距也逐渐显现:严俊节俭内敛,林黛却出手阔绰,最后两人因为性格差异分手。

1957年严俊转娶另一位著名影星李丽华,这对林黛造成沉重打击。这段感情纠葛被媒体称为"影坛三角恋",成为50-60年代香港娱乐圈最著名的绯闻之一。

走出情伤后,林黛在1958年赴美深造时结识了云南军阀龙云之子龙绳勋。

龙绳勋的温柔追求让她再次敞开心扉,即便家人朋友极力反对这段“影后与花花公子”的恋情,即便外界普遍不看好,她仍在1961年不顾劝阻与龙绳勋成婚。

婚后初期的甜蜜并未持续太久,龙绳勋很快恢复了沾花惹草的本性,频繁的绯闻让林黛痛苦不堪。

林黛和龙绳勋

与此同时,事业上的竞争压力也让她倍感焦虑——新人凌波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异军突起,斩获影后殊荣,逐渐分流了她的资源。

而林黛在《宝莲灯》中坚持反串15岁少年沉香,却因产后身材变化与年龄局限遭遇恶评。多重打击下,林黛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情绪愈发不稳定。

1964年7月17日,悲剧还是发生了。林黛在香港跑马地的寓所中,服食过量安眠药后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

她留下两封遗书,其中写道“因家庭细故,戏走极端,弄假成真”,隐晦地道出婚姻矛盾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还特意叮嘱“千万别送我去公家医院,避免被报纸当笑话刊登”,即便在生命最后一刻,她仍执着于维持影后的体面。

林黛的离世,震撼了整个香港乃至亚洲影坛,导演李翰祥痛惜:“这是中国影坛继阮玲玉后最大损失”。

影迷们悲痛欲绝,纷纷将怨气指向丈夫龙绳勋,数千封讨伐信件涌向他。龙绳勋悔不当初,此后终身未再娶,独自抚养两人一岁的儿子长大。

林黛离世时未完成的作品《宝莲灯》《蓝与黑》经替身补拍后上映,仍引发观影狂潮。

1995年香港邮政推出影星邮票系列,她成为唯一入选的国语片明星;2015年香港星光大道为她设立专属纪念星牌,证明其穿越时光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