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日历翻过时,科技界的天空划过37道璀璨星光——他们是两院院士,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是将毕生心血融入科研事业的“国之重器”。这些平均年龄约90岁的科学巨匠,用白发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用皱纹镌刻着“科技报国”的誓言;用成果铺就了一条通往强国梦的科研之路。今天,我们选取其中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回溯他们的科研人生,致敬他们的精神遗产。

2024年5月1日,97岁的陈俊武院士在洛阳逝世。这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一生与“油”结缘。20世纪50年代,他参与设计我国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让“一穷二白”的中国炼油工业迈出关键一步;80年代,他率先提出“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路线,将炼油效率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晚年更投身现代煤化工研究,为能源安全再添“压舱石”。从实验室到炼油厂,他用60余年科研生涯证明:“搞科研不能等,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攻关什么。”

4月28日,86岁的万惠霖院士在厦门离世。作为物理化学领域的“催化高手”,他的研究聚焦“分子尺度的化学反应调控”——从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到烃类转化机理的揭示,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制约我国石化工业的关键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的理念:“催化剂是工业的‘芯片’,我们不仅要懂理论,更要让成果从论文走向生产线。”其团队研发的高效催化剂,至今仍在多个炼化项目中发挥作用。

4月27日,93岁的常印佛院士在合肥逝世。这位“双院士”(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一生扎根地质一线,用脚步丈量祖国山川。他提出的“层控矿床”理论,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找矿提供了科学指引;主持完成的“安徽铁矿成矿规律研究”,直接推动多个大型铁矿的发现。面对“地质工作靠运气”的偏见,他曾说:“找矿不是碰运气,是用理论穿透地层,用实践验证规律。”从大别山到长江畔,他用40年野外调查证明:科学的眼睛,能洞见地下千米的宝藏。

4月2日,90岁的计亮年院士在广州告别。作为我国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将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率先开展“金属酶与药物”研究——从稀土元素的生物效应到抗癌金属配合物的设计,他的工作架起了“小金属”与“大生命”的桥梁。学生曾问他:“研究金属离子的生物功能,会不会太冷门?”他笑答:“冷门是暂时的,当人类需要用化学手段解决健康问题时,我们的研究就会成为热点。”其团队成果,至今仍是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

3月1日,98岁的孙钧院士在上海逝世。这位岩土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活字典”,一生与“地下空间”较劲:从长江隧道到城市地铁,从深基坑支护到海底隧道,他提出的“动态施工力学”理论,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工程安全提供了关键支撑。晚年,他仍坚持“现场教学”:“书本上的公式是死的,地下的岩石是活的,只有到工地看土层、摸围岩,才能真正理解岩土工程的真谛。”其主持编写的《地下工程设计规范》,至今仍是行业标杆。

2月20日,100岁的朱起鹤院士在北京离世。作为物理化学界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先驱”,他用一生“拍摄”分子反应的“慢镜头”——自主研制我国首台分子束激光裂解装置,首次观测到多原子分子的微观反应路径,为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打开了“微观窗口”。90岁时,他仍坚持每周到实验室:“分子反应的时间尺度是飞秒级(10⁻¹⁵秒),我们的科研也不能‘慢半拍’。”其团队积累的数万组实验数据,为我国量子化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月7日,76岁的刘允怡院士在香港逝世。这位“最年轻”的逝者,是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创新先锋”。他首创“腹腔镜肝脏切除术”技术,将肝癌手术创伤从20厘米切口缩短至几个小孔;提出“精准肝段划分”理论,让复杂肝切除的成功率提升30%。面对“亚洲人肝脏解剖特殊,西方技术不适用”的困境,他说:“我们要做自己的标准。”其主导制定的《亚洲肝胆手术指南》,被20余个国家采用,让“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2月2日,96岁的胡和生院士在上海逝世。作为我国首位女性数学院士,她在微分几何领域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与丈夫谷超豪院士共同提出“调和映照”理论,为几何分析提供了新工具;系统研究“Kähler流形”的拓扑性质,成果被写入多本国际教材。面对“女性不适合数学”的偏见,她用行动回应:“数学没有性别,只有热爱与坚持。”晚年,她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基础数学是科学的根,根扎得深,科技树才能枝繁叶茂。”

2024年的37颗“科学之星”虽已陨落,但他们的故事里,有“国家需要,我就转身”的担当,有“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的坚守,有“打破常规,自成标准”的创新。这些精神,是留给后辈最珍贵的遗产。正如一位青年科学家所言:“读他们的生平,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此刻,我们仰望星空,那些曾经明亮的星子,依然在指引着后来者:以智报国,以行立范,以心传薪。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星陨光不灭|2024年我国逝世的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追思录(上篇)
深切缅怀 ▏巨星陨落——2025年我国逝世的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纪实
从“周模型”到“传家宝”:冶金泰斗的科技报国人生
流动的文明图腾:四座高铁站里的城市诗学
那些绝美的高铁站:每扇窗都藏着城市密码,解码高铁站的文化基因
血色海疆:解码中国近代三次致命海战的悲壮史诗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