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华为乾崑生态大会:华为乾崑APP正式发布,多城市一起开启L3内测

当“智能汽车”从概念走向普及,单一技术的突破已难形成壁垒,生态的协同共创成为决胜关键。11月20日,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

当“智能汽车”从概念走向普及,单一技术的突破已难形成壁垒,生态的协同共创成为决胜关键。11月20日,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广州举办的“乾崑生态 共赴热爱”生态大会上,便交出了一份“技术筑基+生态扩容”的答卷——高速L3智驾内测落地、鸿蒙座舱迈入L3时代、乾崑APP正式发布,再加上数十家生态伙伴的集体站台,勾勒出中国智能汽车生态的全新图景。

智驾双版本迭代:从技术领先到场景落地

智能驾驶是用户感知最直接的“硬实力”,华为乾崑智驾的表现早已用数据证明了其市场地位。截至2025年10月底,累计辅助驾驶里程58.1亿公里、车位到车位累计次数超2000万次、累计辅助泊车次数3.5亿次,95.2%的月活用户活跃度,这组国内领先的数据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印证了其在智能出行领域的首选地位。

本次大会上,华为乾崑智驾的升级更显“场景化思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宣布的两大版本更新,精准覆盖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增强版(ADS Pro)搭载舱内激光Limera传感器,将领航辅助NCA功能从高速扩展至城区,解决了城市通勤这一核心痛点;超阶版(ADS Max)新增防御性驾驶、动物识别等功能,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等七城已开启高速L3内测,这标志着华为乾崑智驾从“技术研发”迈向“实际落地”的关键一步。

而“10分钟华为乾崑生态圈”的提出,更展现了其生态格局。围绕停车缴费、自动充电、洗车养车等高频场景,华为乾崑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选择与生态伙伴开放协作,这种“技术+场景+伙伴”的模式,恰恰是智能驾驶从“工具属性”走向“服务属性”的核心逻辑。

座舱L3时代降临: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质变

如果说智驾决定了出行的“安全性”,那么座舱则定义了出行的“体验感”。本次大会最具行业颠覆性的突破,莫过于鸿蒙座舱率先宣布进入“智能座舱L3”时代,这一跨越让座舱从“车机”真正升级为“智能伙伴”。

截至目前,鸿蒙座舱总用户数已超130万,庞大的用户基数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坚实基础。混合大模型MoLA架构的持续升级,是此次体验跃迁的核心动力。传统语音交互的“指令式响应”早已被打破,如今的智慧语音不仅能主动建议,更具备了调用工具的能力——点外卖、完成支付等跨场景操作均可实现。这种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理解”的转变,正是“智能座舱L3”的核心要义,也让座舱真正成为了连接生活的智能枢纽。

生态整合能力更让鸿蒙座舱锦上添花。南北向硬件与应用全链路的打通,融合了影音、娱乐、办公等全场景服务,再加上与生态伙伴联合打造的HUAWEI SOUND空间音专区,让座舱不再是单纯的出行空间,更成为了可移动的“第三生活空间”。

华为乾崑APP:生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再好的技术与生态,最终都要落到用户体验上,华为乾崑APP的正式发布,正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载体。作为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的官方应用,它并非简单的功能聚合,而是构建了“用户-企业-伙伴”的三方互动生态。

从用户角度看,反馈用车体验能获得专业答复,发起“心愿单”可推动创意需求落地,这种“参与式共创”让用户从产品的“使用者”变成了生态的“共建者”。从生态角度看,停车、充电、洗车等服务的陆续上线,将“10分钟生态圈”从概念转化为可触达的实际服务,实现了车端生态与移动端服务的无缝衔接。可以说,乾崑APP是华为乾崑生态的“连接器”与“放大器”。

双轮驱动:技术与伙伴共筑生态护城河

靳玉志在发布会上强调的“车端与APP端双轮生态圈”,道出了华为乾崑生态的核心逻辑。车端以智驾和座舱为双引擎,将汽车从出行工具进化为超级终端;APP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搭建起反馈与服务的闭环。而这一切的落地,都离不开伙伴的协同。

目前,14家车企的33款量产车型已搭载乾崑解决方案,单月最高销量超10万台,乾崑智驾总用户超100万的成绩,正是“技术赋能+伙伴共创”模式的最佳佐证。发布会上,与东风合作的“奕境”、与广汽合作的“启境”两大新品牌亮相,更预示着华为乾崑生态的进一步扩容。50余位生态伙伴代表的集体登台,不仅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认可,更彰显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共赴热爱”的协同力量。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落地,从用户共创到伙伴协同,华为乾崑生态大会展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实力,更勾勒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当技术不再是孤立的亮点,而是通过生态串联成完整的服务体验,智能出行的新时代,已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