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淮海战役后杜聿明哀叹:哪怕老蒋听我一次,也不至于全线溃败!

1948年的中原大地,硝烟渐起。徐州地区的大战,一触即发。蒋介石一时间慌了手脚。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救火队长”。而这个

1948年的中原大地,硝烟渐起。

徐州地区的大战,一触即发。

蒋介石一时间慌了手脚。

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救火队长”。

而这个被他选中的人,就是杜聿明。

蒋介石寄希望于他,挽狂澜于既倒。

杜聿明是名副其实的悍将,他以前在东北带过美械部队,打仗凶狠。

他擅长制定战略计划,曾以“集中优势兵力”理论著称。

更重要的是,杜聿明非常“听话”,自己的指令,在他那里总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于是,蒋介石不顾杜聿明肾衰竭、脊柱炎等疾病,火线命令他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上任伊始,杜聿明就作出了精准的判断。

他认为,中野主力在豫西整补、华野在鲁中休整。

按照这一局势,提出“趁势北出山东,寻歼三野一部,争取战略主动”的计划。

若此计实施,国民党军或可打破中原僵局。

但是,这个计划却被蒋介石搁置,迟迟没有实施。

直到济南战役打响,杜聿明只能被动派兵救援济南,丧失了战场主动权。

更出乎意料的是,装备精良的王耀武,只守了短短8天,济南就全城解放。

杜聿明紧急命令救援部队掉头,向徐州、蚌埠一线后撤。

他打算先让主力部队往北去,重新集结重兵后,再以优势兵力进行反扑。

这位曾在东北战场导演过辽沈战役初期经典防御战的将领,面对济南的失守,并没有慌张。

他提笔向蒋介石呈上一份关键建议:集中精锐机动兵团,或诱敌深入久攻据点后反制,或待整补完毕主动出击寻歼弱敌。

在他看来,国民党军历年败于“分散防御、被动挨打”,唯有用机动战法方能重掌主动。

此策切中要害。

杜聿明的“机动决战”思想,实是对国民党军传统战法的革新。

这个计划上报给徐州剿总后,蒋介石点头答应,并计划在10月15日动手。

这就是国民党军所规划的“徐蚌会战”。

毕竟,国民党在徐州一带有80万的兵力,相比于解放军的60万,仍然有不小的优势。

并且在武器装备上,也处在全面领先的地位。

倘若稳扎稳打,即使不能取得胜利,最起码也能拖成持久战。

一切似乎都按照国民党的计划进行。

但就在杜聿明部署军队向徐州和蚌埠方向收缩的过程中,蒋介石却走了一步“臭棋”。

那天清晨,杜聿明在去往前线指挥所的途中,却意外收到了蒋介石的新的指令。

他要求杜聿明放下手里活,跟着自己一起去东北,到葫芦岛指挥国民党东北残部撤退。

相比于华中,东北的情况更加糟糕。

9月21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

10月初,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

整个东北,国民党面临全盘崩溃的风险。

但是,东北局势已经无法改写,杜聿明也只是从一个据点飞往另一个据点,根本没有时间组织有效的抵抗。

没有发挥作用的杜聿明,又被调回徐州。

但此时的战局,已经急转直下。

杜聿明飞往东北前,特意跟刘峙交代过,希望徐州这边保持攻势,以掩护部队后退集结。

但杜聿明一走,刘峙马上就停止了计划。

毕竟这种事风险太高,刘峙肯定不想去承担战败的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杜聿明在东北得知此事后气得破口大骂,但却也无可奈何。

于是,几十万军队都挤在徐州周边,犹豫不决,最后白白错过了时机。

11月9日晚,杜聿明匆匆由北平飞抵南京时,获悉蒋介石未实行“徐蚌会战计划”,而是采纳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总长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