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着100多国,中方代表点名怒斥美以,说出了在场多国不敢说的话

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厅内,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屏息凝神。当美国代表还在用“维护世界和平”的陈词滥调为空袭伊朗辩护时,中国常

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厅内,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屏息凝神。当美国代表还在用“维护世界和平”的陈词滥调为空袭伊朗辩护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拍案而起,一记重锤砸向美式霸权:“中方强烈谴责美方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此举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

这一声怒吼,彻底撕开了国际政治的遮羞布!

拳头说话,规则就是没规则

美军的“午夜之锤”行动,目标直指伊朗的三处核设施。这不是小打小闹的警告,而是集结了B-2隐形轰炸机在内的125架战机,动用了精确制导炸弹和钻地弹的雷霆一击。

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跳过了联合国,绕开了国际调查,甚至懒得找一个能摆上台面的借口。逻辑非常简单:我认为你有威胁,我就要动手。这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展示,赤裸裸地宣告,在这片竞技场上,最硬的拳头就是规则。

对于主导这次行动的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而言,这或许是其行事风格的又一次极致体现。肌肉亮出来,问题就解决了——至少他希望如此。

死寂的会场,与不敢出声的人们

事件的涟漪,很快扩散到了纽约的联合国安理会。超过一百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召开紧急会议。然而,会场里却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沉默。除了少数几个国家,绝大多数代表选择了言辞模糊,甚至是彻底的沉默。这片沉默并非出于默许,而是源于恐惧。

伊朗的遭遇,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所有中小国家的脸上。他们看得分明:连伊朗这样的地区强国,在绝对的军事实力面前都毫无还手之力,那自己呢?如果今天被打击的是伊朗,明天会不会就轮到自己?

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敲打”的出头鸟。这种集体失声的背后,是弱小国家最深沉的无力与担忧。整个会场,成了一座用恐惧搭建的剧院。

一声“谴责”,划破了沉闷的空气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个声音响了起来。中国的代表傅聪,没有选择外交辞令的迂回,而是直接站了出来。他点名批评了美国和以色列,指责其行为公然侵犯伊朗主权,践踏了《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最关键的,是他用了“强烈谴责”这个词。

在外交语言的棋盘上,这几乎是最重的一颗子。它远超“关切”、“反对”或“遗憾”,是一次不留情面的正面回击。这一声,不仅是说给美国听的,更是说给会场里那一百多个沉默的代表听的。

它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那层由恐惧和伪装织成的薄膜。中国用自己的行动表明:牌桌上,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也不能只有一种规则。

不只为伊朗,更是为自己的明天

中国的仗义执言,仅仅是为了伊朗吗?不完全是。

这背后,有两层更深的考量。

第一层,是对国际秩序的维护。如果默认了“谁拳头大谁有理”的丛林法则,那么所有国家赖以生存的秩序基础将荡然无存。今天受损的是伊朗,明天就可能是任何一个不顺从的国家。中国发声,是在维护那个“不能以强凌弱”的底线,这关乎所有人的安全感。

更深的一层,则是对自身战略利益的焦虑。

美国此次开创的“代理打击,远程干预,政权更迭”模式,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中国看到的是,这种模式一旦被滥用,完全可以被复制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关键节点,或是任何与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地区。到那时,今天旁观的火,就可能烧到自家的院子。所以,这一声谴责,既是为他人抱不平,更是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扫清潜在的障碍。

打人的请人劝架,一出好戏的高潮

伊朗议会针锋相对,提出了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动议。这一下,轮到美国头疼了。一旦这条全球能源大动脉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世界看到了魔幻的一幕:刚刚挥出重拳的美国,转头便联系了中方,希望中国能出面“劝一劝”伊朗,别让局势失控。

这种“我打人时我做主,需降温时你来劝”的行为逻辑,把双重标准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也恰恰暴露了“蛮力”的内在悖论:军事打击能制造问题,却往往无法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一篇评论一针见血:世界正在目睹一幅鲜明的对比画——一方在“制造敌人”,另一方在“广交朋友”。这场戏没有落幕。炮弹留下的弹坑可以填平,但人心向背的天平,一旦倾斜,就很难再摆回来了。

美国终究不是过去了

纵观特朗普上台的种种举措不难看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把前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格局彻底打破,和其他国家离心离德。与其说去美国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如说是美国自己自毁长城,搞得叛众离亲。

他这一系列失心疯的表现很像老话说的,天要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在他的带领下美国一次次在作死边缘徘徊,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行了,在做最后的挣扎。

美国的现状是作茧自缚,正是因为他们狭隘的种族主义和肆无忌惮的霸权扩张,与合作包容的发展趋势完全背道而驰,落得如今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属实是咎由自取,怨不其他人。

结语

总而言之,当傅聪代表在安理会掷地有声时,他传递的不仅是中国的立场,更是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心声。这场博弈没有赢家,但规则正在改写:从今往后,任何国家想在中东点火,都得先掂量掂量中国的态度。

毕竟,当100多国沉默时,总需要有人站出来说真话——而中国,正在成为那个“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