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平顶山市围绕“六个聚焦” 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融媒体记者 赵莹近年来,平顶山市围绕“六个聚焦”,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制

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融媒体记者 赵莹

近年来,平顶山市围绕“六个聚焦”,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和生态构建,加快破解瓶颈障碍,推动形成高水平研究、高效率转化、高质量发展的尼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格局,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鹰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聚焦转化工作需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完善及政策落实

适应形势变化,出台《平顶山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平顶山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打通了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为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首次认定的省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获批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成果转化平台载体给予50万元运营补助。对入选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计划的个人和团队,按照其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获国家、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等相应的奖励,对购买市外新进技术成果在本市转化、产业化的按照实际成交额给予最高10%后补助。2023年,990.7万元普惠奖补资金直达企业;2024年,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支持新材料产业集群37项重大(重点)项目的7733万元全部完成拨付;2025年,已梳理“免申即享”科技创新奖励事项6项、奖补资金1800余万元、惠及企业(单位)123家,将以“直达快享”形式拨付企业(单位)。

二、聚焦转化主体壮大,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

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紧盯创新主体这个关键变量,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增量”,在创新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提质”,有力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变成“创新主体”。通过部门协同、市县联动,一企一策开展帮扶指导,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23年以来,平顶山市共有36家企业在创新创业大赛省决赛中获奖,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分别获得创投机构意向投资1.06亿元(已到位2600万元)、银行授信4010万元、省科技贷支持6100万元,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质增效。截至目前,省创新龙头企业8家,省“瞪羚”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4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2家,全市创新型企业总量逼近1000家,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聚焦转化要素集聚,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加快构筑定位清晰、梯次支撑、衔接有序的创新平台载体体系,提升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能力。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设顺利。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挂牌运营,平煤神马集团、真实生物公司牵头组建河南尼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研究院等省级创新平台。特别是在尼龙新材料产业建立了“科技研发(河南省尼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全国首家尼龙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河南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神马尼龙新材料中试基地)—产业落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尼龙新材料产业分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创新体系,努力为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目前,全市拥有科技类创新平台619家,其中省级以上182家,实现了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

四、聚焦转化中的“卡脖子”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建立完善重大创新项目库,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攻关,不断突破重点产业“卡脖子”点位技术瓶颈。仅2024年,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立项53项、获得经费8104万元,项目数和经费额均创历史新高。推动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落地运行,两批投入7733万元支持新材料产业链盟会长单位、重点企业实施重大研发活动37项,进一步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尼龙、金属、半导体等新材料产业领域,先后研发出芳纶骨架材料、阻燃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及区熔级多晶硅、石墨烯导热膜、石墨双极板、全帆液流电池等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产品。己二腈、对位芳纶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功能性纤维、环保型GIS、特殊性能钢、短流程石墨和半导体碳化硅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并投入市场。“十四五”以来,平顶山市作为主持单位共有25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获得省奖补资金555万元,争取省技术转移转化后补助资金536万元。

五、聚焦转化中第一资源汇聚,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关键的因素。平顶山市大力打造人才价值实现基地,以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拉动,构建创新人才发展高地;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基金、省重大专项及产业研发联合基金等项目带动,广搭创新人才价值空间;以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特派员等示范引领,厚置创新人才成长沃土。近年来,全市共引育各类科技领军人才48人,其中柔性引进合作院士23人、中原学者7人、万人计划专家5人、千人计划青年专家2人、中原千人计划1人、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1人;培育本土院士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原学者1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4人。特别是2023年以来,人才高地效应日益凸显,董绍明院士、朱美芳院士、杨德仁院士等行业领军人才(团队)相继落地。重组成功的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汇聚两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3人、杰出青年2人等一批高端人才。

六、聚焦转化服务高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获批2家省(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高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围绕尼龙原料及中间体、尼龙切片、尼龙纤维及聚氨酯等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产学研活动,探索建立与产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中国尼龙城“一核两翼”互补融合发展。抢抓我省“扩大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链接服务功能”政策机遇,获批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尼龙新材料产业分中心,正在建设集科技研发、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对外开放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将进一步优化平顶山市内外尼龙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整合和利用能力,构建完善尼龙新材料产业技术转移体系。依托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煤神马尼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建设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家,累计培养初级技术经理643名、中级技术经理人121名,为技术持有者提供转移、孵化、评价、咨询等服务,促进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常态化精准对接。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27.42%,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获评全省先进单位。今年以来,全市共登记认定技术合同471项,合同成交金额47.26亿元,同比增长103.1%,圆满完成年度“开门红”、“时间任务双过半”及第三季度目标任务。

编辑:刘敏

审核:翟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