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顾名思义,就是资本(生产要素)投向某国(某地)所形成的资产而产生的价值,遵循属地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相互投资兴业十分普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国(地区)在它国(地区)建立的资产所创造的价值(财富),按照国际惯例,其资本所有权和知识产权并非属于当地有关方,而是投资者和知识产生者,他们可以依法依规把收益汇入母国。
由此可知,仅凭GDP总量,很难准确衡量一国(地区)财富的多少,可信度存疑。
GDP这样的统计方式,与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某国(地区)汽车产量统计方法相类似,后者也遵循属地原则。例如,中国近年每年汽车总产量均大致为3000万辆,名义上的统计均为中国产量。
而有些国际机构(如《财富杂志》)每年发布的所谓“世界500强”座次排位,将各有关跨国汽车公司的营收和汽车产量,都包含其在母国本土之外企业的相关数据。
像日本丰田公司,近年来每个年头的汽车总产量约为1000万辆,这其实是该公司国内本土及海外产量之和,自然也纳入了其在中国的工厂的产量。从实质上讲,丰田在中国创造的财富,是归其所有的,它可以自己支配和使用。
针对GDP的统计并不能正确反映一国(地区)财富多少的局限性,人们又引入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内和国外生产总值之和,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笔者认为,在对某一国家(地区)真实的财富状况进行评价与衡量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种不同的统计方式,可结合起来运用,使之互为补充和参考,以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如此得出的结论更客观更准确。例如,在对日本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时,尤其应该同时采用这两种统计方式。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有研究者不断发表文章,称“日本衰败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落伍了,要过苦日子了”。不可否认,日本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经济增长确实受阻,甚至下跌。但这毕竟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困境,而非温饱或生存等方面的危机。
造成这种表象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日本在上世纪某个阶段实现经济腾飞后,在国际上的表现太过高调,如在美国纽约大手笔收购多栋商业大厦等地标性资产,遭到美国打压(制裁)后,吸取了经验教训,刻意保持低调谨慎,宁可做“隐形冠军”,闷声发大财。
二是把经济增长重心转移至国外,巧妙躲开相关国家(地区)的贸易壁垒与摩擦。
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在各大经济体中,日本是布局全球化最广泛、最深入的国家之一。若只看本土,该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下滑,但实际上,许多日本企业的海外产值是国内产值的数倍,甚至是10倍乃至更多。由此,日本的海外生产总值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两者之和(即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各大经济体排名中遥遥领先。
据有关研究资料称,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叶,约20年间,日本企业的海外净资产增长了约60倍。在此期间,日本在海外收购的资产收益皆甚丰厚,每年都为母国带来近2000亿美元的利润(收入)。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日本汽车业尤其突出。较早时期,为应对日、美之间的汽车贸易战而被美国打压制裁,日企纷纷转战海外,在当地合资合作、兴业办厂,取得很大成功,为日本海外生产总值的收益贡献极大。
像丰田汽车公司,许多年里其一家的汽车年产销量,几乎是日本国内汽车总产销量的两倍,首创的精益生产方式是世界制造业的学习样板。
日本汽车企业在全球的产销量,约占世界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它们的真正实力不单表现在数量规模上,更重要的是掌握许多汽车(包括相关材料)关键性核心技术。

十余年来,中国汽车业因采取富有远见的“换道赛车”战略,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尤其是电动汽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值得赞许并继续发扬光大。
然而,这场竞赛如今尚未结束,只不过算是开头。假若从更长远的历史坐标和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中外汽车业最终谁胜谁负,目前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过早地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稳居”世界第一位。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品牌等十分成熟和先进,甚至登峰造极。
从主观上讲,外国汽车巨头在传统燃油汽车方面占据很大优势,自是不甘愿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从客观上看,一是,就迎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到来而言,人类社会在各方面均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二是,世界汽车市场规模巨大,总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亿辆,每年汽车产销量约1亿辆,现在即便是在中国,新能源在汽车总保有量的占比还较低,在全球市场上,这个比例更是小得很,传统燃油车仍占据绝对优势。
对照这些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取得的成绩,其实并不足道,更不能被冲昏头脑。
当下,世界上几个传统汽车大国(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情况值得关注。
欧洲重点发展氢能汽车,它们认为,本地区缺乏生产电池的原材料(矿产资源少),搞燃料电池等更切合客观实际。
而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值得关注和研究。如丰田公司采取多技术路线战略,氢燃料电池、纯电动、混合动力及清洁燃料等齐头并进。目前,除燃料电池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该公司还在大力研发固态电池等。
由此可以窥见,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中,各主要国家(地区)呈你追我赶之势,都力争创新、占据技术制高点。
对此,中国汽车业应有清醒认识,要抱有极大的紧迫感与危机意识,着重突破核心技术,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
至于何时成为世界第一或第几,那是水到渠成之事,不必总挂在嘴边上。
(本文摘自东风汽车原副总工程师程振彪新著《质量而非速度,决胜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