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常考题型
一:说明文的常考题型
(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某段文字是否可以调换,说明原因。
(三)划线词能够删除?说明
一:说明文的常考题型
(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某段文字是否可以调换,说明原因。
(三)划线词能够删除?说明原因。
(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文章标题的作用。
(六)某一段落的作用。
(七)介绍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八)说明顺序的运用。
(九)段意概括。
(十)指示代词的含意。
(十一)加点字的作用
(十二)发散创新、启示类题目。
(十三)说明文的结构类型。
(十四)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十五)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二.说明方法的种类及其运用。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
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二)说明方法的作用:
1.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 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5.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准确、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6.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7.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更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9.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0. 引资料:
11. 引资料有以下几种形式——
a. .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 .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12. 引用资料的好处:
a.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
c. 引用古诗文: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说明文的顺序及其作用(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a.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b.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c.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备注: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备注: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三:说明文的分类。
1. 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 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1. 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2. 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3. 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平实、生动、质朴、准确)
(一) 平实性和生动性的概念。
1. 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性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 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二) 语言的生动性。
1.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
如《苏州园林》:“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运用议论,对说明苏州园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把“生物入侵者”比喻为“偷渡者”“移民”,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 句式富于变化。
成语、四字句的使用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三) 体现准确性和严密性
1. 表时间的词语。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已经、一向、渐渐等。
2. 表空间的词语。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等。
3. 表数量的词语。如:多数、绝大部分、全部、少部分、极少数等。
4. 表频率的词语。如:屡次、偶尔、常常等。
5. 表范围的词语。如:整个、都、大部分、全、仅仅、只等。
6. 表程度的词语。如:极其、挺、比较、几乎、尤其、相当、很、十分、非常、更、最、稍微等。
7. 表猜测、估计的词语。如:可能、有可能、大概、也许、据说、至少、据推测、约、大约等。
8. 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之一、一般、主要、唯一、只(只有)等。
六:文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1. 答题思路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严密等特点答题
2. 答题格式
a. 解释加点字的本意。
b. 在文中的意思
c. 写出作用: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七: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1. 答题格式
a. 表态(不可以)。
b.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c.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d.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八:文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
1.答题格式
a. 表态(删还是不删)。
b. 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c.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d. xx词体现了说明语的准确性、严密性。
九:文段作用
a. 回答某段或某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b.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c. 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十: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1. 题型的特点: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
2. 常见问题类型。
a. 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b. 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c. 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3. 解题思考。
a. 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b. 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c. 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十一:关于说明顺序的题型
1.常见题型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 选文(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 从结构上看某些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或者连续的几个段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2.解题方法
说明顺序判断四法:理解词判断说明顺序是中考常考的内容之一。 一般从以下四点入手:
a. 弄清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的内涵及其特征,对照顺序的特点来判断顺序类型;
b. 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c. 抓标志词判断,如以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空间方位的词,采用逻辑顺序的语段经常会有“首先”“其次”“再次”等标志词;
d. 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以分析。【对应题型1、2、3】
十二:理解说明文层次及段落的作用
(一)常见题型。
1.某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段和y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二)解题思路。
对说明文语段作用的分析,需从下面三个角度思考:
a. 从结构方面考虑。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段:承上启下;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
b. 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来谈。
c. 结合说明方法来谈。
特别提示:说明文若在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故事,还有使说明文更生动,更利于读者理解的作用。对应题型1
注: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有时还可以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解题步骤。
说明文段落(词语)顺序能否调换分析法:判断说明文段落(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a. 原文采用……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不合逻辑;
b. 与前、后文的……相照应;
c.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致;
d. 段落(词语)之间是递进关系,逐渐深入,不能互换。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不能替换的。【对应题型2】
十三:“××”一词好在哪里?为什么?
答题思路:
1. “xx”一词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2.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特点。
3.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十四:题目/首段作用。
1.提问方式。:“首段”或者“题目”有什么好处/作用?
2.解题模板
a. 通过…..., 引出说明对象XXXX
b. 新颖 / 设置悬念 / 手法 / 热点现象、问题,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十五:文意理解与转述 (选择题)
1.答题思路:
a. 第 一,读清题目,注意选择方向(对或错)
b. 弄清楚选择题常设的陷阱方法,注意避开。
c. 找出每一句在文中对应的句子,仔细分析,找出选项。
2:说明文常设的陷阱。
a. 偷换概念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小,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的”“了”这类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从而改变句子原意。
b. 无中生有
①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②选项句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组成的选项句的意思在文章中未体现。
c. 张冠李戴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要注意判断是否有此类情况。
d. 以偏概全(混淆范围或程度)
注意核对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
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
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 (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e. 混淆时态
注意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是否改变,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f. 因果混乱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度极高,但需注意:
①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和原文中的“因”与“果”是否在同一位置;
②注意一些可能起到改换因果关系作用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因此”等。
g. 曲解文意
选项往往曲解文中人与事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关键词句的含义等。
F. 太过肯定句式
选项中用了极肯定的词语“必然、一定、必须),多数有陷阱,注意核对原文,仔细推敲。
十六题:分析说明文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
答题模板:
a. 点明本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b. 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c. 从修辞入手。一般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作用是生动形象。
d. 吸引读者。
十七题 :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解题方法:
(1)要点明说明对象;
(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十八题: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优点∕危害等?/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
解题方法:
(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
(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
(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十九题: 联系生活,列举一个与本文相似的例子。
解题思路:
a. 弄懂吃透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b. 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
c. 打开思路,联系自己所见所闻。
二十题:本文语言风格是准确/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1.准确的答题格式是:
① 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实;
②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生动的答题格式是:
a. 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拟人修辞/该句使用了打比方(或引用:多指引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b. 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十一题:本文(××段/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例句进行说明。
答题思路:
a. 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如××句中的××词起限制(修饰/范围/估计/推倒……)作用,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如××句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句式/修辞手法),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生动、形象。
二十二题: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a. 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b. 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c. 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二十三题 拓展延伸。
a. 感悟启示类:抓文中关键句段、提炼作者观点。深入挖掘事物、事理背后隐含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
b. 联想想象类: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角度,力求新颖,符合科学原理。
c. 献策建议类:语言表述简洁明了审清题干,围绕什么提建议,解决什么问题。紧扣主题。切合实际,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d. 材料链接类:分析链接材料: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事理。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抓关键词,提炼要点。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写出探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