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ire Ears这个牌子在国内成气候,基本就是从ODIN这个产品线开始的。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听到ODIN初代时的震撼,即使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五年。彼时的入耳式耳机正式进入超旗舰井喷的阶段,各大品牌都在主动向一万五甚至两万价位上探。ODIN诞生的时机,可以说是真正的强敌环伺,而且以ODIN的价位,没有任何借口能够为它在声音上的失败推脱,它的目标客户必然会以最挑剔、最不留情面的评判标准看待这款产品。但是它杀出来了,靠着强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解析力和高透明度的鲜活音色,从此在入耳式耳机的金字塔尖留下了自己的旗帜。
而如今,超旗舰的蓝海早已杀成血海,动辄五六万的入耳式耳机屡见不鲜,上探至十万元价位的入耳也有了广泛的话题度。同时,更多的新品牌也加入了2-3万价位段的厮杀,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而这一切都将在这个经济下行的时代同台团建。毫不客气地说,ODIN MKII必将面对一个比五年前更加复杂、凶险的市场环境。然而ODIN MKII的包装配件几乎可以说是大道至简:没有什么木盒或者皮革盒的包装,配件也是一个耳机包、几对耳机套、一张擦拭绒布而已。从以上文字看起来,除了我个人非常青睐但实际上平价且普及的final E套,ODIN MKII会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十分普通——直到真的打开包装时,金灿灿的耳机居于包装盒正中,成为整个包装里最抢眼的强调色。
当然,由于过于抢眼,正如我曾在以心電信的深圳SIAS展会视频所说的那样,首先戴着这玩意去欧美应该会大幅提升被偷抢的风险;其次就算在国内,这金色的鲜艳程度也堪称晃人,并非人人都能接受。然而这样的高调对于一款定位品牌旗舰的耳机,绝不能算彻底的坏处:高端产品必须要和中低端的外观做出明显区分,而ODIN MKII的外观使得它几乎无法被错认成中低端产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ODINMKII的设计自然没有脱离旗舰在商业定位上的准则,也比初代那有些眼花缭乱但……说实话,挺“公模”的设计有了明显进步。而我在以心電信的视频里说的另一句话是:ODIN MKII是当时并列全场最佳的入耳式耳机之一(原文:全场最佳入耳式+2)。在这些天的长时间聆听下来,我依然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且可以放在同样3万元价位的所有竞争中对比,ODIN MKII依然是极为出众的那款。使用乐图墨菊2代作为参照前端,最先感受到的就是ODIN MKII令人难以招架的强大解析力和饱满的氛围感,这会儿再说比起初代ODIN的跨越式提升都属于陈词滥调了。最关键的是,气度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五年前的ODIN在当时是素质强劲,只是声音里总带着点青涩、火气,亮度明显更高但安定性略有不足,有种新王登基而急于证明自己功勋的迫切。而ODIN MKII的音色是更加沉稳、庄重的,是褪去冲劲以后的不怒自威,看似中性的喜怒不形于色,却用更强大的解析力让每个听众都能清楚地感知到其无法遮掩的威严。
而即使比初代ODIN更加庄重、更有氛围感,ODIN MKII的低音也不是用排山倒海的巨量将人压垮,诚然低频泛音的丰沛在初见时会给人更加温暖、浑厚的印象,但细听才会发现这种丰沛的本质是泛音层次更上层楼的副产品,而各位有经验的都知道,泛音层次更加清晰就意味着——对,实际上依然是硬素质提升。
而当一款产品作为旗舰,在这方面到当前研发和材料学上限,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违反广告法的高素质和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去聊中低端产品常聊的“低频量感”反而没什么意思,因为在这样的旗舰上,不是低频量感决定了最终听感,而是要达成真正“高保真”、高水准的低频素质,决定了ODINMKII必然需要这样的层次、细节和量感。我想用TheWellermen的《Northwest Passage》来说明这样的质感,这是一首男声四重唱的美式民谣,无伴奏纯人声,以男中音作为主声部,同时也有男高音和男低音作为和声。
在一般的入耳式耳机里,这首歌的男低音是很容易被“吞掉”的,主要是在口型上更加模糊,因为各声部的歌词完全一致,而高音声部因为声音的强衰减而天然更容易表达清楚口型,因此低音的口型就需要极强的揭示力才能较好的体现,如果非常不幸那耳机还有低频量感淤积的问题……请节哀,恐怕连男中音都要被挤占了。
而ODIN MKII做对了两件事:首先它的解析力使得它是少数能把这首歌男低音的口型基本解析明白的入耳式耳机;其次,它优秀的下潜和适度的量感让男低音不至于听起来在挤占男中音的生存空间,而是有更深的空间继续下潜,使得整个歌曲在其各频段上都有清晰却不失层次和氛围的听感。
在中频解析力上,当我播放富田顺一的《須臾の島》时,清晰的乐器定位和结像几乎是瞬间就能让人感受到ODIN MKII的不同凡响,其信息量的丰富几乎到了能让人无所适从的地步,ぷにぷに電機的女中音、不时出现的钢琴和铜管、木管、手鼓、击掌音效等都在这一频段,富田顺一的官方文稿(自吹)说这是一首“以铜管&木管大编制配器与精密声效铺陈的革新之作,搭载ぷにぷに電機充满性感之美的嗓音的划时代创新歌曲”(アニバーサリーイヤーのキックオフに相応しい、金管 &木管の大編成と緻密な音響にぷにぷに電機の官能的なボーカルがのり、時代を超越した革新的な楽曲。)我暂且不论这充满日式中二的宣传陈词有多少价值,即便是以富田顺一在日本爵士界的地位也不好说,但有一点是真的:这首歌的中频编曲极尽复杂和铺陈之能事,却又用这样的堆砌创造了温润自然的听感,颇有种大音希声的意味。JVC的泛流行乐录音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即使拿个并夕夕9.9包邮的耳机这首歌大概率也不会难听,至少比起隔壁索尼音乐部门神经质的录音水准要稳定得多。
但这首歌在ODIN MKII上是完全另一派风味:中频的解析力让这一频段的所有人声和乐器有了明确的组织、先后和位置关系,同时伴随乐器质感更好、更明确的呈现,如前文所说,这样的信息量是完全会让人无所适从的,但这种无所适从几乎只消半秒就不复存在,听众会被良好的泛音和氛围感包裹、有序而自然的乐器排布安抚下来,并在很快适应这样的信息量规格,最终达到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效果。
接下来为了尝试高频,我用了Aimer的《声色》。说打开这首歌也比较鬼使神差,因为说实话,这并不是什么录音很优质的曲目——好吧刚说完索尼流行部门录音神经质结果回旋镖就打过来了。但这首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声部安排上同时出现了“亮而薄”和“亮而厚”的并存。Aimer本人的身体条件其实并不适合长期如此用嗓,却在本曲中呈现了极其少见的高音,而TK恰好又是个极其擅长玩弄弦乐的作曲人(对,这货编排弦乐的方式我基本称他是在玩弄弦乐,和欧洲金属乐队的弦乐还不太一样),于是我们能在泛流行乐领域见到几乎凤毛麟角的多重“亮而厚”音色的展现,而钢琴和镲却又同样出现在高频里,作为典型的“亮而薄”存在。此时我们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声音的“亮、暗、厚、薄”是四个完全不同的维度,这些在中低端耳机里容易被混淆的维度却能在ODIN MKII里得到明显区分,并为此排布出明显的先后层次。作为人声歌曲,歌手本人的嗓音自然应当占据更充沛的能量感,而且在这里她的嗓音不再是平日中低音区的磨砂质感,反而有着很好的润泽度,和弦乐的音色有了异曲同工之妙,而弦乐作为人声的和声,自然是不该喧宾夺主,却靠着小提琴更高的音区和人声形成了良好的配合,让我很想用“温暖的光泽感”来形容这样的弦乐表现。而我们能在ODIN MKII的解析下,明显听到TK在这首歌里的编排基本是:小提琴和电吉他居左,钢琴和大提琴居右,以上两组乐器仅次于人声之后,鼓组大致居中并距离最远,并随着歌曲进行逐渐向后堆砌失真和效果器。此时ODIN MKII不仅是要展现自己的全频段素质,更是要跟随音乐展现情感,而ODINMKII做得很棒。随着歌曲情绪的递进,ODIN MKII展现了全曲从沉默到爆发的转变,曲目中自我质疑、迷茫的情绪逐渐堆积,到结尾的爆发,直至最终只有泛音的回响,都在ODIN MKII的强烈感染力下得到极佳的诠释。
在声场和动态上,我用贝五钢协的第三乐章做测试。这次用的是Hyperion发行、由英国钢琴家斯蒂芬·霍夫演奏钢琴、汉努·林图指挥芬兰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与广受赞誉的齐默尔曼搭档伯恩斯坦版本对比,该版本相对情绪内敛、但更庄重肃穆,看重演奏时明显的抑扬顿挫;这与齐默尔曼及伯恩斯坦的锋芒尽显、流畅豪放有着显著区别,却也是值得鉴赏的优良演绎。更关键的是,这是被贝森朵夫收录在自家官网的演奏版本,说明厂商在某种程度上认可自己的钢琴在这套版本里“是有参考性的声音”。当ODIN MKII演绎这首曲目时,管弦的织体具有充分的厚重感,各声部乐器虽然泛音相接,但其位置层次依然清明,同时在边缘有着自然的衰减。整体规模在入耳式耳机中可以称得上宏大,一部分是因为泛音的质感相对丰沛,但更多来自于ODIN MKII本身就能把乐器还原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当然,和同价位的大耳没有可比性,但在入耳里,能在它面前有一战之力的产品也是屈指可数。同时,该录音所采用的280VC钢琴特有的强烈威严感的低频、泛音清冽的中频以及高透明度、低泛音的高频也在ODINMKII的演绎下得到清晰的呈现。
最后是关于ODIN MKII的搭配,我认为其实百无禁忌,基本上只要达到七八千左右具有充足驱动力的中高端便携播放器,基本都能胜任和ODIN MKII的搭配,同时ODIN MKII也依然能让相关的便携播放器显示出自己在声音上的取向。比如墨菊2就相对更宽松、泛音略微丰沛些,但展会上搭配AK的SP3000就能有更加利落、线条感明晰的表现,可惜我手头没有SP3000,暂且让SP1000出镜代劳一下。考虑到现在各类大小尾巴的蓬勃发展,或许在那之中也会有些能把ODINMKII驱动良好的佼佼者,毕竟我没太多时间和设备多做尝试,就暂且不提。只是如果冲着把ODIN MKII推到它的完全体,自然是少不了一台高端乃至旗舰级的便携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