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靠噱头靠实力,领克用冠军实力重新定义中国高性能车!

在前两天的湖南国际赛车场上,2025 TCR世界巡回赛的收官战迎来戏剧性一幕——乌云密布、安全车频繁出动,但领克Cyan

在前两天的湖南国际赛车场上,2025 TCR世界巡回赛的收官战迎来戏剧性一幕——乌云密布、安全车频繁出动,但领克Cyan Racing车队的Yann Ehrlacher仍在混乱中突围,斩获分站冠军。同一周末,TCR中国系列赛和CTCC中国杯的赛场上,领克捷凯车队和领克纵横车队同样捷报频传:张志强、朱戴维在TCR中国锦标赛中包揽冠季军,师炜与韩东君搭档的03++赛车更是在CTCC中国杯TC2组别实现“双冠周末”。

对于现场挤满看台的全国赛车迷而言,这些成绩或许只是精彩周末的一部分,但若回溯领克近年的赛道征程,会发现这种强势表现早已不是偶然——从2020年首次征战TCR赛事至今,领克捷凯车队已累计登上领奖台超百次,而领克Cyan Racing车队更是在TCR世界巡回赛中稳居积分榜前列。

赛道成绩的背后,是领克长期坚持的“以赛促研”技术路径。TCR赛事规则苛刻,要求赛车必须基于量产车原厂白车身和发动机基础进行有限改装。这意味着,领克03 TCR赛车在宁波雨战能包揽排位赛前五、在瓦伦西亚密集弯道中稳居榜首,本质上是对领克03量产车型原生性能的极限压力测试。而领克03系列之所以能经得起这种考验,关键源于CMA基础模块架构的灵活性——它将车辆拆分为50余个模块,既能满足日常驾驶的舒适性与空间需求,又能承受赛道极端工况对底盘刚性、动力响应的挑战。这种“一架构双场景”的兼容性,让领克03家族从普通版到高性能版03++,均共享着与赛车同源的技术底座。

更值得玩味的是,赛道技术与量产车之间并非单向移植,而是双向赋能。例如领克03 TCR赛车为应对BoP(性能平衡规则)而优化的底盘调校数据,会直接反馈给量产车型的悬挂设定;其宽体低趴造型不仅为高速过弯提供下压力,也影响了领克03++量产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如三段可调鹅颈式碳纤维尾翼。而Drive-E系列发动机在赛事中积累的耐久性数据,则助力量产车型实现动力标定的精准优化,使领克03++的2.0TD T6 EVO双增压引擎能爆发350匹马力的同时保持街道驾驶的平顺性。这种从赛道到街道的技术闭环,让“性能”不再是宣传话术,而是可感知的体验——比如车主在山路攻弯时能感受到的底盘韧性与动力跟脚度,其实都藏着领克在TCR赛场上刷过的每一圈数据。

领克对高性能的理解,远不止于堆砌参数。当不少品牌还在用零百加速标榜性能时,领克已通过“赛道+街道”双场景验证的逻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技术价值体系。比如领克03系列从普通版到03+、03++的梯度化性能谱系,并非简单的动力升级,而是针对操控精度、车身刚性、热管理能力等维度的系统化迭代。这种思路下,性能车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快”,更关乎日常驾驶中的操控信心与安全冗余——例如领克03++采用的Akebono前四活塞卡钳与划线刹车盘,其33.5米的百公里制动距离数据,正源于赛事中对稳定制动效能的严苛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领克并未将技术沉淀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多元场景向用户开放体验。例如领克汽车运动体验中心提供的赛道培训、金卡纳挑战赛等项目,让普通用户也能在安全环境下感知车辆极限操控特性。这种“可触达的性能生态”,模糊了赛车与量产车的边界,让消费者意识到:一台真正的高性能车,不仅是周末赛道的利器,更是日常通勤中随时响应的伙伴。

株洲赛场的旗帜虽已落下,但领克的高性能叙事仍在延续。当赛道上的蓝色军团一次次冲过终点线,它们不仅刷新着成绩榜,更在验证一种可能性——中国品牌的高性能车,完全可以凭借扎实的技术闭环与场景化体验,赢得真实世界的信任。或许下次当你手握方向盘,在弯道中感受车身精准循迹时,会想起领克03家族从株洲到宁波、从瓦伦西亚到上海赛道上那些圈速背后,藏着一套关于性能的硬核逻辑。而这份逻辑,正等着更多人去实地试驾、亲身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