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女士逝世30周年了,然而注意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这或许是因为张爱玲女士确切的逝世日期模糊不清。究竟是哪一天逝世的,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这只能推测,而不能断定。
张爱玲女士的逝世,很有点鲁迅先生的风格,一切从简。
鲁迅先生是要“赶快收殓、埋掉,拉倒”,而张爱玲女士则是“不要为我举办任何葬礼或追悼仪式,将我的骨灰撒入一个荒凉无人的地方。”
何其相似啊。
张爱玲女士在她的小说、散文和学术专著里,其实鲜少提到鲁迅先生。
然而最近我在读张爱玲女士的小说和散文时,有一个强烈的认知,就是张爱玲女士继承了鲁迅先生文章后期那种残酷多于希望的文字风格、情感和思想。
老有人狂妄到号称是当代鲁迅,其实连鲁迅先生的皮毛都没有触摸到。
张爱玲却是那个非常接近鲁迅先生的人,可以说她是一名优秀的继承者。由于这一个大前提,所以张爱玲被人喜欢是很自然的事。
可以说只要鲁迅先生的文字中还有未过时的部分,那么张爱玲女士就一定不会过时。
两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身后被人忘记,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后来的人有新的生活。
然而,我们中所有人都有新的生活了吗?
张爱玲虽然是鲁迅先生文字和思想的继承人,却和鲁迅先生是不同的。
鲁迅先生不断地要砸了黑屋子,要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给人以勇气。而张爱玲女士则不一样,她也是在屋子里的人。
不过,我觉得张爱玲女士身处的屋子不是黑色的什么也看不见,我感觉她描述的是一个灰色的屋子。
有一点点微光照进了黑屋子,于是这黑屋子里变了颜色,是灰色的基调。如果要更准确一点讲,应该是环境灰暗的屋子。
一些读者,不知道是不是阅读能力有限,还是对女性作家的天然偏见,似乎读不懂张爱玲作品。
比如《色,戒》这部作品。我看很多读者,连标题的意思都理解错了。
其实看了这篇短篇小说之后,就能明白,「戒」根本不是八戒的戒,和佛教理论真的没半毛钱关系。
“戒”是小说里的易先生给王佳芝的戒指,代表的是婚姻的保证,意思是易先生要给王佳芝一个家。
“色”自然是本意,也是小说里的,易先生睡了王佳芝。
好像还有人搞不懂这部小说里谁爱谁的事。其实很简单,王佳芝爱易先生,易先生不爱王佳芝。
可能有人要问,王佳芝明知易先生不爱她,为什么还要放易先生一条生路?
这就是张爱玲文字的深刻之处了。假设情节变成王佳芝杀死了易先生,那么这篇故事就流于庸俗了。
是的,庸俗。总有人用庸俗的角度看张爱玲文字,而不去体会张爱玲文字的深刻。
那么放走易先生,其实是现代文明战胜了中世纪文明。张爱玲后期文字这一点表现得尤为出色,这可能是她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对人生新的领悟。
在《金锁记》里,张爱玲的文字是异常残酷的,读之令人毛骨悚然,只要还有人性,读到最后一定会思之泪下。
而《色,戒》却有了温柔感,给了人一点儿希望。用爱消解了彻底的残酷。
放走易先生,是王佳芝在告诉这个世界,世界上有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就是说如果爱情没了,那活着做什么,不如死去,这是现代文明认知。
《色,戒》篇幅虽小,其实融入了文艺作品的多个主题。我就不继续剖析了,留给读者朋友们自己去思考。如果不以篇幅计的话,我觉得《色,戒》是张爱玲女士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从恨人到爱人,是《色,戒》的跨越,足见其思想深刻。其实张爱玲的后期作品,像《小团圆》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就是社会虽然残酷,但是因为有了现代文明,人类的希望就有了依据。《小团圆》是张爱玲女士写的自传体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女士不知不觉中,其思想和鲁迅先生最终走到一起去了。
所以千万不要用通俗小说的视角看张爱玲的通俗小说,她的作品对人性与社会有着深刻的剖析。
如何不反复陷入张爱玲女士描述的残酷世界,如何构建一个新世界,有新的生活,我想,这应该既是张爱玲女士也是鲁迅先生共同的希望和思考。
我最近一直在看张爱玲作品,今天特写此文以纪念张爱玲女士。
(木田之光写于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