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侂胄是奸臣?别被骗了!他力主北伐收复中原,却被理学派写成了反派!

1206年,南宋皇宫内,韩侂胄展开北伐进军图,目光坚定。这位被《宋史》列入《奸臣传》的宰相,正在筹划南宋历史上最后一次大

1206年,南宋皇宫内,韩侂胄展开北伐进军图,目光坚定。这位被《宋史》列入《奸臣传》的宰相,正在筹划南宋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他或许不会想到,仅仅因为打压过理学派,自己的名字会在后世史书中遗臭万年。

翻开《宋史·奸臣传》,韩侂胄与秦桧、贾似道等人并列,被描述为"窃弄威福"的权奸。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韩侂胄——他力主抗金、追封岳飞、贬斥秦桧,是一位矢志恢复中原的爱国大臣。

力主北伐的实干家

韩侂胄执政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岳飞平反昭雪。他追封岳飞为鄂王,同时削去秦桧的王爵,改谥"谬丑"。这一褒一贬之间,抗金复国的政治旗帜被重新举起。

为了筹备北伐,韩侂胄进行了大量准备。他在镇江设立制置司,积极整军经武。据《宋史》记载,他"日夜谋虑,欲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虽然最后一句带有贬义,但恰恰说明他对北伐的投入程度。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正式下令北伐。初期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复了泗州、新息等地。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和内部掣肘,北伐最终失败。但我们要知道,这次北伐是南宋在隆兴和议后,首次主动发起的恢复中原之战。

"庆元党禁"的真相

韩侂胄被诟病最多的是他发起的"庆元党禁",将朱熹等人的理学定为"伪学"。这件事需要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来看。

理学派在当时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以"道学"自居,对韩侂胄的施政处处掣肘。更重要的是,理学派大多主张保守内敛的政策,与韩侂胄积极进取的北伐方略存在根本冲突。

韩侂胄对理学派的打压,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个人好恶。在当时宋金对峙的严峻形势下,他需要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北伐,不能容忍一个强大的反对派系。

被刻意抹黑的功臣

韩侂胄的悲剧在于,他的政敌最终掌握了历史的话语权。在他被杀害后,继任的史弥远等人为了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极力贬低韩侂胄的功绩。

更关键的是,理学在宋理宗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那些曾被韩侂胄打压的理学家及其门人,在掌握修史大权后,自然要将韩侂胄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奸臣。

《宋史》成书于元代,主要依据南宋国史编纂。而南宋国史的修撰者,多是理学门人。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力主抗金、志在恢复的大臣,在史书中成了"奸臣";而主张妥协求和的一些官员,反而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同时代人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与韩侂胄同时代的不少有识之士,对他的评价与后世史书截然不同。

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应韩侂胄之邀出山,担任镇江知府。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首词中透露出的豪情壮志,与韩侂胄的北伐主张不谋而合。

另一位主战派人物陆游,也在诗中表达了对韩侂胄的支持。他在《韩太傅生日诗》中写道:"问今何人致太平?绵地万里皆春耕。"这显然不是对一个"奸臣"的评价。

韩侂胄的遭遇,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成王败寇"案例。他主导的北伐虽然失败,但他的抗金立场和恢复之志,不应被轻易否定。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应该超越传统史书的成见,看到韩侂胄作为主战派代表的积极意义。在那个偏安已成风气的时代,能够坚持北伐主张、矢志恢复中原,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

历史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取决于谁在书写历史。韩侂胄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读史时需要保持独立思考,既要看到史书的记载,也要理解这些记载背后的立场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