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提起诸葛亮,咱们脑海里多半是“羽扇纶巾,妙计安天下”的神仙形象,好像他在蜀汉阵营里说一不二,连刘备都得敬他三分。
可翻遍《三国志》和一些冷门史料才发现,这位 “卧龙先生” 早期的地位,真没演义里吹得那么玄乎。
别说关羽、张飞不把他当回事,连赵云都敢当面怼他,甚至军营里的无名小兵都敢背后嘲笑他,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就说赵云怼诸葛亮那回,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追着刘备往江夏跑,半道上阿斗丢了。
赵云扭头回去救少主,这时候营里有人跟刘备嚼舌根,说赵云准是投降曹操了。
刘备当时还没完全信任诸葛亮,就问他咋办。
诸葛亮想了想,说:“赵云向来忠义,肯定不会叛逃,说不定是去救少主了,咱们再等等看。”
这话刚说完,赵云抱着阿斗浑身是血地回来了,一进门听见诸葛亮这话,当场就沉了脸,对着刘备说:“主公!我赵云岂是贪生怕死之辈?刚才诸葛先生这话,莫不是觉得我会背主?”
你瞅瞅,赵云这话明着是跟刘备说,实则就是在怼诸葛亮。
要知道那时候诸葛亮刚出山没两年,虽然跟着刘备打了几场仗,但手里没兵权,也没正式官职,说白了就是个“参谋”。
赵云不一样,他从公孙瓒那儿就跟着刘备,是实打实的 “元老派”,论资历、论战功,都有底气跟诸葛亮叫板。
诸葛亮听了赵云这话,也只能陪着笑说:“子龙将军忠义,是我失言了。”
连句反驳的话都不敢说,这地位高低,一眼就能看出来。
更有意思的是,连军营里的无名小兵都敢嘲笑诸葛亮。
有一回诸葛亮给将士们讲兵法,说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举了当年在博望坡火烧曹军的例子。
结果底下有个小兵跟身边人小声嘀咕:“博望坡那回,明明是关将军和张将军打下来的,跟他有啥关系?天天拿着别人的功劳说事儿。”
这话刚好被路过的副将听见了,按理说该治小兵的罪,可诸葛亮知道后,只是摆了摆手说:“将士们有疑问很正常,别为难他。”
你可能会问,诸葛亮不是“军师”吗?咋连个小兵都管不了?
其实这跟他当时的处境有关。
刘备早期的核心团队,是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涿郡派”,还有赵云、糜竺这些跟着他颠沛流离的老部下,这些人更信“兄弟情”,不信“读书人”。
诸葛亮是后来加入的,又没带一兵一卒,只能靠出谋划策慢慢攒威望。
可早期刘备对他的计策也不是全听,比如当年他劝刘备别打东吴,刘备根本没理他,最后落得个夷陵之败的下场。
直到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当了丞相,手握军政大权,这才没人敢随便嘲笑他。
可早年那些被赵云怼、被小兵笑的日子,恰恰说明真实的诸葛亮,不是一开始就站在云端的“神”,而是一步步从低谷爬上来的“人”。
咱们看历史,可别被演义里的光环骗了,那些看似“掉价”的细节,才是最真实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