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再度被一则消息引爆——“王一博不续约乐华”的词条冲上热搜,话题阅读量短短两小时突破5亿。这场持续数年的“顶流与资本”博弈,终于在合约到期前迎来关键节点。从2014年签约至今,王一博与乐华娱乐的11年合作,既是内娱顶流养成史的缩影,也暗藏行业生态的深层矛盾。

2014年,17岁的王一博以UNIQ组合成员身份签约乐华,彼时的他尚未崭露头角。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凭借《陈情令》中“蓝忘机”一角,王一博一跃成为内娱顶流。据乐华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4年,王一博为乐华贡献的收入占比从16.8%飙升至60%,2024年个人创收4.59亿元,远超公司其他艺人总和。乐华甚至被戏称为“王一博盖的大楼”——公司市值一度突破百亿,其中王一博的商业价值占比超半。这种“一人养活全公司”的局面,让外界对双方的合作关系既惊叹又存疑。

然而,顶流的“反哺”并未换来资源匹配。粉丝指出,乐华在影视资源方面长期依赖外部合作,王一博主演的《冰雨火》《长空之王》等作品均由外部团队主导。2025年,王一博的纪录片《探索新境》及Helly Hansen等商务合作,乐华全程未参与宣发,甚至未在官方渠道提及。这种“貌合神离”的状态,让粉丝质疑乐华是否具备匹配顶流发展的能力。更令粉丝不满的是,乐华在反黑、舆情管理上的滞后。2025年,王一博遭遇227个未处理的造谣帖子,乐华的沉默让粉丝寒心,甚至有后援会成员公开表示“公司不作为”。

2022年,王一博与乐华续约4年,合约延长至2026年10月。但续约后,双方矛盾逐渐显性化。2025年3月,乐华辟谣“提前解约”传闻,却未否认“到期不续”可能性。与此同时,王一博工作室的独立运作迹象愈发明显:其注册个人公司、与好莱坞经纪公司CAA及博纳影业建立合作,甚至在乐华季度财报中“消失”。粉丝的“倒戈”成为关键变量。社交平台调查显示,超90%的粉丝支持王一博不续约,认为乐华“管理痼疾难改”,尤其在反黑、资源对接等方面长期缺位。2025年,王一博粉丝后援会发布声明:“尊重王一博任何选择,期待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一表态被解读为默认单飞。

截至2025年11月,王一博与乐华的合约虽未正式到期,但双方已进入“静默博弈”阶段。乐华方面,王一博仍是财报中的核心资产,但公司未能提供匹配其电影事业发展的专业团队,反而利用其资源为新人争取综艺和网剧机会。王一博则通过《探索新境2》、赛车赛事及30余个代言维持曝光,同时减少对乐华的依赖。行业分析指出,这场博弈的本质是“顶流IP价值分配权”的争夺。王一博的创收能力使其具备单飞资本,而乐华若失去他,市值可能缩水超半。但乐华手中仍握有影视合约等关键筹码,续约谈判的焦点集中在分成比例、资源承诺及工作自由度上。
目前,双方均未公开表态,但乐华的沉默与王一博的独立布局已暗示结局走向。无论续约与否,这场风波都将成为内娱经纪合作模式的分水岭:艺人们愈发重视自身IP价值,传统经纪公司则需从“管理”转向“赋能”。大众对此事的感受复杂而矛盾。一方面,粉丝为王一博可能摆脱“资本枷锁”而欢呼,期待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行业观察者担忧,若顶流与经纪公司彻底决裂,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动摇内娱生态。但无论如何,王一博的选择已为所有顶流艺人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个人价值超越公司时,掌控命运或许不再是奢望。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