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杨振宁先生远行:我们失去的,是贯通百年的跨世智者

当杨振宁先生远行的消息传来,人们不禁追问:我们最大的损失是什么?是人类失去一位顶尖物理大家?是清华失去一位灵魂教授?还是

当杨振宁先生远行的消息传来,人们不禁追问:我们最大的损失是什么?是人类失去一位顶尖物理大家?是清华失去一位灵魂教授?还是中国失去一个科学图腾?答案或许都不是 —— 我们真正失去的,是当代唯一能对话古今、联通中外的历史级人物,是那个用百年人生串联起人类智识巅峰与时代变革的 “活的科学史”。

杨振宁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史诗。他生于 1922 年的民国烽烟,从西南联大的茅草教室起步,在战火中啃着糙米钻研物理;亲历新中国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听闻邓稼先等挚友隐姓埋名铸核弹的壮举;沐浴改革开放的浩荡春潮,看着中国从 “技术跟跑” 走向 “创新领跑”;最终见证中国经济腾飞、屹立东方的壮阔华章 —— 百年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的每一段关键征程,都在他的生命里刻下深刻印记。

与此同时,他亦置身全球变局的核心:二战时辗转求学,目睹战火对人类文明的摧残;战后赴美国,亲历西方物理学 “黄金时代” 的思想激荡,见证美国从废墟中崛起为全球科技霸主;他既与爱因斯坦、狄拉克等科学巨匠探讨宇宙规律,也见证人类对微观粒子的探索从 “猜想” 走向 “实证”。这份横跨东西、纵贯百年的视野,绝非寻常学者所能拥有 —— 它是时代洪流与个人求索交织的馈赠,更是他洞察世界的独特坐标系。

在物理与数学界,他的每一次思想碰撞,都是改写科学史的火花。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与爱因斯坦共事三载,两人常围着黑板讨论统计力学,爱因斯坦 “物理学应追求简洁对称” 的教诲,后来化作他构建 “杨 - 米尔斯规范场理论” 的核心灵感。“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见惯天才,却直言 “杨振宁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年轻人”,二人共著的《量子力学基础》,至今仍是领域内的 “圣经”。他师从 “核物理之父” 费米攻读博士,跟着探索核反应的奥秘;与 “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相邻办公,常聊数学如何为物理搭建 “工具桥梁”;就连狄拉克、泡利这些量子力学奠基人,他也能坐下来辩论规范场理论 —— 这哪里是普通学术交流,分明是站在物理学金字塔尖的 “神仙对话”。

在华人学界,他的每一次并肩前行,都是中国人的骄傲。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搭档,提出 “宇称不守恒” 理论,直接推翻物理学界几十年的 “对称性定论”,从理论提出到斩获诺奖仅用 1年零3 个月,创下诺奖最快获奖纪录;吴健雄用实验验证这一理论后,三人共同将 “中国人的名字” 刻进物理圣殿。他与数学大师陈省身堪称 “科学双璧”,常从纤维丛理论聊到规范场,陈省身曾感慨 “杨振宁把物理和数学拉得更近了”,两人的跨界对话,为后续学科融合埋下伏笔。更难忘他与邓稼先的少年情谊 —— 从西南联大的同窗共读,到后来一个搞理论、一个造核弹,邓稼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的期许,成了他晚年归国效力的精神动力,这份 “科学与家国” 的双向奔赴,至今令人动容。

他的影响力从不限于科学领域,在人文与教育界,他同样打通了 “科学与人文” 的壁垒。西南联大求学时,他受教于胡适,在人文课堂上培育中西交融的视野;与梁实秋、沈从文等文人往来,梁实秋曾在散文中写道 “与杨君论及科学与文学的共通之美,如沐春风”。晚年与国画大师范曾结为好友,两人共赏蝈蝈、畅谈艺术中的对称和谐,范曾为他创作肖像并题 “格物致知”,尽显科学与艺术的共鸣。他笔下的《邓稼先》,没有华丽辞藻,却以科学家的严谨与文人的温度,将挚友的家国情怀写得催人泪下,这篇文章入选语文教材,让无数年轻人读懂 “科学精神” 与 “家国担当” 的重量。

执掌清华高等研究院时,他更是以 “筑巢引凤” 的远见,为中国培育顶尖人才。他力排众议,提出打造 “中国版普林斯顿高研院” 的构想,直言 “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的根,急功近利育不出顶尖人才”。他不仅捐献百万美元、募集超 1500 万美元资金,更亲手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泰斗王小云等顶尖学者,打破 “唯论文” 的评价迷思,确立 “重原创、轻浮躁” 的学术生态。如今,清华高研院已成为亚洲基础研究的高地,印证了他 “大学者,非有大楼,乃有大师” 的教育理念 —— 这哪里是办研究院,分明是为中国科技崛起搭建 “人才摇篮”。

在中外交流的舞台上,他更是无可替代的 “破冰者” 与 “架桥人”。1957 年,其父杨武之想与他团聚,周恩来总理特批赴日内瓦相见,这份 “国家层面的重视”,藏着对他科学成就的认可;1971 年,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访华的美国科学家,这趟 “破冰之旅” 直接打开中美学术交流的口子,他与当时中国领导人深谈科技发展,与尼克松、基辛格聊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用个人影响力为两国关系缓和铺路。深知 “科学封闭必然落后”,他推动设立基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即便中美关系波动,他仍坚定发声 “科技交流需要温度”,利用与国际学界的深厚渊源,促成中美顶尖实验室合作,让中国学者快速融入全球科学共同体。

更可贵的是,他以百年视野为中国科技发展精准导航。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他就预警 “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在应用技术,而在基础理论的原创突破”;面对 “造大加速器” 的争议,他结合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经验与中国实际,建言 “先聚焦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循序渐进突破”,避免了资源浪费;看到人工智能热潮时,他提醒 “要像深耕规范场理论那样耐住寂寞,警惕跟风炒作”。这些判断,让中国在量子通信、超导等领域实现 “弯道超车”,恰是他 “以史为镜观照当下” 的智慧结晶。

从与爱因斯坦探讨宇宙规律,到为中国科技擘画蓝图;从写就《邓稼先》传递家国情怀,到搭建中美学术桥梁;从西南联大的少年意气,到清华园的暮年坚守 —— 杨振宁先生用百年人生,串联起 20 世纪以来人类最顶尖的智慧群体,连接起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他懂实验室里正负电子的湮灭与生成,也懂大国博弈中科技竞争的攻守;能在数学纤维丛与物理规范场间搭建桥梁,也能在中美文化差异间铺设通道。这样的跨世智者,一旦远行,便再难有第二人。

我们怀念杨振宁先生,不仅因为他的科学成就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更因为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大师,既能在微观世界勘破规律,也能在宏观格局中洞悉时代;既能为科学真理坚守,也能为家国命运担当。他的远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留下的智慧与精神,终将继续照亮中国科技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