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争论:有人坚守“只买指数基、大跌才入手、赚钱再卖出”的三原则,觉得大盘砸穿的概率小,见好就收最稳妥;也有人反驳“熊市越补越跌会深套”,强调“低位买入、长期持有到牛市结束”才是王道;更有人纠结“赚10%或20%清仓,这个收益目标能实现吗”。

其实这些争论没有绝对的对错,核心是没理清指数基金的赚钱逻辑,以及不同策略适配的场景。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些问题聊透,拆解两种策略的底层逻辑、适用人群,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基金投资方式,不管是见好就收还是长期持有,都能赚得明明白白。
先达成共识:为啥指数基能成为“大众首选”?
不管是“见好就收”还是“长期持有”,大家都认可“只买指数基”,这背后是指数基金的独特优势,也是它能成为普通投资者首选的原因。
首先,指数基“不挑人”,避开了主动基金的“择时择股坑”。主动基金靠基金经理选股、择时赚钱,能不能赚钱全看经理的能力,遇到水平一般的经理,可能长期跑输大盘;而指数基金跟踪的是沪深300、中证500这类宽基指数,相当于买下了一篮子优质股票,不用纠结选哪个行业、哪只股票,也不用猜基金经理的操作思路,省心又靠谱。
数据能说明问题:2015年到2024年这10年里,A股主动偏股基金中,能连续5年跑赢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只占18%,大多数主动基金长期收益不如指数基金。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赌主动基金经理的能力,不如选择指数基金,稳稳跟上市场平均收益。
其次,指数基成本低、透明性高。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通常在0.15%-0.5%之间,而主动基金的管理费率大多在1.5%以上,长期下来,成本差异会让收益拉开不小差距。比如同样投入10万元,每年成本差1%,20年后收益可能差出3万元。而且指数基金的持仓完全透明,跟踪的指数成分股公开可查,不用担心里程碑式调仓、风格漂移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指数基“长生不老”,能分享经济长期增长的红利。个股可能会退市、行业可能会衰退,但宽基指数会定期调整成分股,淘汰业绩差的公司,纳入优质公司,始终保持活力。从长期来看,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指数会稳步上涨。比如沪深300指数从2005年成立到2024年,累计涨幅超过300%,年化收益率约8%,如果加上分红,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0%左右,这就是长期持有策略的核心底气。
也正因为指数基有这些优势,才让“见好就收”和“长期持有”两种策略都有了落地的基础。但这两种策略的适用场景、操作方法完全不同,盲目套用只会适得其反。
策略一:只买指数基、大跌入手、赚了就卖,适合谁?
“只买指数基、大跌才入手、赚钱再卖出”,这是很多普通投资者的实战总结,核心逻辑是“规避熊市风险,把握波段收益”,看起来保守,但成功率不低。
先拆解这个策略的核心:“大跌才入手”是择时,“赚钱再卖出”是止盈,两者结合形成完整的操作闭环。这里的“大跌”不是凭感觉判断,而是有明确的参考标准——比如指数较近期高点下跌超过20%,或者估值回到历史低位区间(比如沪深300市盈率低于12倍,处于近10年估值分位的20%以下)。这种时候买入,相当于在市场恐慌时捡便宜,安全垫更厚。
而“赚钱再卖出”的止盈目标,10%或20%是比较合理的区间。为什么不是赚50%或100%?因为指数基金的收益和大盘挂钩,A股历来是“牛短熊长、震荡为主”,想靠指数基金赚翻倍,往往需要等待完整的牛市周期,可能要3-5年,对很多人来说耐心不够;而10%-20%的收益目标,在震荡市中1-2年就能实现,更容易坚持,也能避免“赚了又亏回去”的遗憾。
数据验证:2016年到2024年,沪深300指数经历了多次震荡调整,期间出现过6次“较近期高点下跌超20%”的机会,如果每次在大跌后买入,赚15%左右卖出,累计收益能达到120%,年化收益率约10%;而如果在每次下跌时盲目补仓,不设止盈,期间可能会经历多次回调,累计收益只有80%左右,而且过程中要承受大幅波动的心理压力。
这个策略的最大优势是“稳”,能有效规避熊市的大幅亏损。就像有人担心的“碰到熊市越补越跌,深套死你”,这个策略通过“熊市休息”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熊市时不盲目补仓,甚至空仓等待,直到出现大跌后的买入信号再出手,从根源上避免了深套的风险。
但这个策略也有适用人群:适合没时间盯盘、风险承受能力低、耐心不足的普通投资者;适合震荡市行情,比如2016-2020年的A股,大盘涨涨跌跌,很难出现长期单边上涨,这种时候“大跌买入、赚了就卖”的策略能发挥最大效果。
不过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要频繁操作,比如指数刚跌5%就买入,赚3%就卖出,这样会增加交易成本,还可能踏空行情;二是要坚持“大跌才入手”,不要在指数高位追进去,否则很可能刚买入就面临回调,被迫止损。
策略二:低位买入、长期持有到牛市结束,收益有多香?
“买基金不是见好就收,是低位买入、长期持有,直到整个牛市结束”,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也是让指数基金收益最大化的策略,适合能扛住波动、有耐心的投资者。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拥抱时间的复利”。指数基金的长期收益看似不高,年化10%左右,但复利的威力会让收益不断放大。比如投入10万元,年化收益10%,10年后会变成25.9万元,20年后变成67.3万元,30年后变成174.5万元,收益翻了17倍。而如果赚10%就卖出,再等下一次大跌买入,虽然能规避短期波动,但可能会错过牛市后期的大幅上涨,长期收益反而不如长期持有。
再看历史数据:2014年到2015年的牛市,沪深300指数从2000点涨到5380点,涨幅达169%;2019年到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沪深300指数从3000点涨到5930点,涨幅达98%。如果在牛市初期低位买入,长期持有到牛市结束卖出,收益会远超“赚10%-20%就卖”的波段操作。
而且长期持有能规避择时的风险。很多投资者纠结“什么时候是大跌的底部”“什么时候该卖出”,但市场底部和顶部从来都是事后才知道的。比如2020年疫情期间,沪深300指数跌到3500点左右,很多人觉得还会继续跌,不敢买入,结果指数很快反弹,错失了低价买入的机会;2021年指数涨到5900点,很多人觉得还会涨,没及时卖出,结果后续回调了20%,赚的收益又吐了回去。而长期持有策略,不用纠结短期的涨跌,只要坚信经济长期向好、指数长期向上,就能避免择时失误。
这个策略的另一个优势是“省心”。买入后不用天天盯盘,不用关注短期波动,每年看看指数的估值情况即可,适合没时间研究市场、不想频繁操作的投资者。比如上班族、宝妈,平时没时间关注基金,选择一只宽基指数基金,在估值低位买入,长期持有,等到牛市行情火热、身边人都在谈论基金时再卖出,既能享受收益,又不影响正常生活。
但这个策略也有前提:一是要用长期闲置资金投资,至少3-5年不用的钱,这样才能在熊市中扛住波动,不会因为需要用钱而被迫割肉;二是要能承受短期亏损,A股牛市短、熊市长,长期持有期间可能会经历20%-30%的回调,比如2022年沪深300指数下跌21%,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可能在底部割肉离场。
还有人担心“长期持有会不会一直不涨”,其实从历史来看,A股虽然震荡频繁,但长期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沪深300指数从2005年成立到2024年,经历了多次牛市和熊市,但累计涨幅依然超过300%,年化收益率约10%。只要选择宽基指数基金,长期持有,就能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关键争议:赚10%-20%清仓,这个收益目标靠谱吗?
很多人纠结“赚10%-20%清仓,这个收益能有吗”,答案是:靠谱,但要分行情和操作方式。
在震荡市中,赚10%-20%清仓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2016年到2020年,沪深300指数在2800点到4000点之间震荡,期间有多次上涨10%-20%的机会,如果每次抓住这些机会,清仓后等待下次大跌再买入,累计收益会很可观。数据显示,这5年里,沪深300指数出现过8次上涨超过15%的波段,只要抓住其中5次,累计收益就能达到80%左右,年化收益率约12%。
但在牛市中,赚10%-20%清仓就有点“可惜”了。牛市中指数往往会连续上涨,比如2014年牛市,沪深300指数从2000点涨到5380点,期间有多次上涨超过20%的波段,如果每次涨20%就清仓,后续还会继续上涨,会错过更大的收益。而且牛市中频繁清仓再买入,可能会因为踏空而被迫在更高点位买入,反而增加成本。
所以,赚10%-20%清仓的收益目标,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市场行情调整:震荡市中可以坚持这个目标,见好就收;牛市初期可以适当提高目标,比如赚30%-50%再清仓;牛市后期如果指数估值过高,比如沪深300市盈率超过25倍,处于近10年估值分位的80%以上,就可以逐步止盈,落袋为安。
还要注意一点:收益目标要和持有时间匹配。如果想赚20%的收益,在震荡市中可能需要1-2年,不能急于求成;如果想短期内赚20%,很可能会因为追高而亏损。投资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只有耐心等待,才能实现预期收益。
两种策略的核心适配清单,对号入座不踩坑
很多人之所以纠结,是因为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策略。其实只要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耐心,对号入座即可,下面这份适配清单能帮你快速判断:
适合“只买指数基、大跌入手、赚了就卖”的情况:
- 资金情况:短期闲置资金,1-3年可能需要使用,比如准备买房、买车、孩子学费等;
- 风险承受能力:低,受不了基金净值大幅波动,看到亏损会焦虑失眠;
- 投资耐心:不足,很难坚持持有3年以上,总想快点看到收益;
- 市场行情:震荡市,大盘涨涨跌跌,没有明确的单边上涨趋势。
适合“低位买入、长期持有到牛市结束”的情况:
- 资金情况:长期闲置资金,3-5年以上不用,比如养老钱、孩子教育储备金等;
- 风险承受能力:中高,能接受基金净值短期下跌20%-30%,相信长期会涨回来;
- 投资耐心:充足,能坚持持有3年以上,不被短期波动影响;
- 市场行情:牛市初期或熊市后期,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未来上涨空间大。
其实这两种策略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也可以结合使用:比如用70%的资金做长期持有,在指数低位买入,持有到牛市结束;用30%的资金做波段操作,大跌时买入,赚10%-20%就卖出,这样既保证了长期收益,又能享受短期波段的红利,兼顾了稳健和灵活。
普通人买指数基的实操技巧,简单易执行
不管选择哪种策略,都需要掌握一些实操技巧,才能提高赚钱概率,下面这几个技巧简单易执行,普通人都能学会:
技巧一:优先选宽基指数基金,避开行业指数基金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宽基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覆盖的行业广,分散风险能力强,长期收益更稳定;而行业指数基金(比如消费、科技、新能源)波动大,行业轮动快,很难把握,容易踩坑。比如2022年新能源行业指数下跌30%,很多买了新能源指数基金的投资者亏得很惨,而沪深300指数只下跌了21%,波动小很多。
技巧二:用“定投+大跌加仓”的方式买入,降低成本
不管是长期持有还是波段操作,都可以用“定投+大跌加仓”的方式买入。每月固定时间投入固定金额,比如每月10号投入1000元,这样能平摊成本,避免在高位重仓买入;如果遇到指数大跌,比如单日下跌超过3%,或者较近期高点下跌超过10%,可以额外加仓,进一步降低成本。数据显示,用定投+大跌加仓的方式买入,比一次性买入的平均成本低15%左右,赚钱概率更高。
技巧三:止盈不止损,长期持有靠“熬”,波段操作靠“守”
长期持有策略要做到“止盈不止损”,只要指数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经济长期向好,就不要因为短期亏损而止损,耐心持有到牛市结束再止盈;波段操作策略要做到“守纪律”,达到预设的止盈目标(比如10%-20%)就果断卖出,不要贪心,遇到大跌再买入,形成闭环。
技巧四:不要只买一只指数基金,适当分散
可以选择2-3只不同的宽基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中证500指数基金+创业板指指数基金,这样能覆盖不同规模的公司,进一步分散风险。比如沪深300覆盖大盘股,中证500覆盖中盘股,创业板指覆盖小盘股,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规模的股票表现不同,分散配置能让收益更稳定。
结语:基金赚钱的真谛,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买指数基金到底该长期持有还是见好就收?其实没有标准答案。赚钱的核心不是纠结哪种策略更好,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能扛住波动、有耐心,就选择长期持有,拥抱时间的复利;风险承受能力低、耐心不足,就选择波段操作,见好就收。
不管选择哪种策略,都要记住:指数基金的赚钱逻辑是“跟着市场赚平均收益”,不要追求“一夜暴富”,也不要羡慕别人的短期高收益。投资是一场修行,既要懂策略,也要有耐心,更要守纪律。
愿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指数基金投资方式,不被市场情绪左右,不被短期波动迷惑,在时间的沉淀中,稳稳实现资产的增值。记住,基金赚钱没有捷径,但找对节奏,就能少走弯路,慢慢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