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聚餐,饭桌上最扎眼的,是老周身边坐着的那个女生——穿着得体的连衣裙,说话温和又大方,看得出来是精心打扮过的。我们几个互相递了个眼神,心里都有数:老周这次,好像是认真的。
老周今年33岁,在我们这帮朋友里,算条件很能打的。年薪20万出头,市中心有套全款买的小房子,开着20多万的车,181的个子,平时爱健身、研究美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父母都是公务员,退休金足够,不用他操心养老的事。
按说这样的条件,早该成家了,可他偏偏单到现在。之前也谈过几个女朋友,有长得特别漂亮的,有性格特别活泼的,最后都没成。我们问过他原因,他总说“差了点意思”,具体差在哪,他也说不上来。直到前段时间,我们又凑在一起吃饭,聊起结婚这事儿,他才敞开心扉。
“年轻的时候谈恋爱,看脸、看感觉就行,觉得喜欢就够了。”他喝了口酒,慢悠悠地说,“现在不一样了,33岁了,结婚不是搭伙过日子那么简单,得找个‘合适’的。”我们追问他,“合适”到底是什么标准?他掰着手指头数:工作得稳定,最好是体制内,以后能顾上家;身高不能太矮,跟他站在一起得协调;家庭条件不能太差,独生女最好,这样以后不会有太多牵扯;最重要的是,得能和他“同频”,要么能在事业上帮他搭把手,要么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至少不能拉低他现在的生活水平。
“说白了,就是不想‘扶贫’,也不想委屈自己。”他说得直白,“我现在的日子过得挺舒服,要是结婚了,得攒钱换大房子、养孩子,要是对方条件太差,这些压力全压在我身上,日子只会越过越累。至于那些小姑娘,长得再漂亮,恋爱脑,没经历过事,相处起来太累,不适合结婚。”
那会儿我们才知道,他同时接触着两个女生,一个是重点中学的老师,一个是区里的公务员,都是他眼里“条件匹配”的人。所以这次聚餐,看到他带了那个公务员女生来,我们都懂了——他做出了选择。女生去洗手间的时候,我们打趣他,“怎么就选了她?老师不也挺好的吗?”他笑了笑,语气很认真:“她工作稳定,节假日跟我能凑上,以后带孩子也方便。身高165,跟我站一起挺搭。家里就她一个女儿,父母也都是公务员,退休金高,以后两边老人互相有个照应,不会有什么经济负担。最重要的是,聊得来,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矫情,跟她在一起,不用费脑子去猜心思。”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年轻的时候,会因为一个女生笑起来好看就动心,现在觉得,好看不能当饭吃。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找个各方面都契合的人,日子才能过得顺顺当当。”看着他说起这些时,眼里没有年轻时谈情说爱的热烈,却多了几分笃定和清醒,我们突然有点感慨。以前总觉得,结婚得是“非你不可”的心动,可越长大越发现,很多人在婚姻里,选的是“旗鼓相当”的合适。就像老周,他清楚自己的筹码,也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在择偶时,把“条件匹配”放在了第一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至上”的婚姻观,好像悄悄变了。我们不再只看对方是不是让自己心动,还要看家境、工作、学历,看两个人能不能一起扛起生活的压力。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的无奈,也是成年人的清醒吧。只是不知道,老周这场“精准匹配”的感情,最后能不能开花结果。毕竟婚姻里,除了“合适”,好像还需要点别的什么。
你们觉得呢?结婚到底该选“心动的人”,还是“合适的人”?像老周这样,把“条件匹配”放在第一位,真的能过好一辈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