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快乐有罪吗?我们被“吃苦文化”绑架太久了!

中国文化中似乎有一种对“吃苦”的迷恋,于生产力低下的年月里,吃苦是生存必需的,可现如今,纺织效率提升了百倍,种地也全机械

中国文化中似乎有一种对“吃苦”的迷恋,

于生产力低下的年月里,吃苦是生存必需的,可现如今,纺织效率提升了百倍,种地也全机械化了,我们却仍被灌输着吃苦光荣的理念生活得吃苦,工作得吃苦,乃至没苦也要找苦来吃,寒暑假不外出打工、不洗碗,仿佛就成了“偷懒。

不得不吃的苦,我们认了;能不吃的苦,为什么还要硬吃?

有人说,正是因为吃苦,所以不断吃苦,

在上一辈人的认知中,活着就等于受苦,你要是累了,旁人觉得理所当然;可你若过得轻松自在,反倒容易被扣上懒惰不上进的帽子,久而久之,比谁更辛苦成了一种暗地里的较量仿佛越苦,就越站得住脚,越显得正当。

苦吃多了,快乐反而成了一种罪过,

你休假去旅行,有人讲你真会享受生活;你在家歇息,有人提醒你别太过于悠闲,好像只有吃苦,才可体现你过得认真。

更为讽刺的是,我们老是生硬地将吃苦与成功关联起来,

屈原不受贬谪,就写不出《离骚》?勾践不尝苦胆,就复不了国?霍金的成就,是因为他瘫在轮椅上?爱迪生的发明,是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

如果吃苦就能成功,那世界上最成功的,应该是生产队的驴。

事实上,不少人只明白吃体力的苦,却对思考的苦、自律的苦、孤独的苦毫无概念,在他们看来,只有身体劳累才叫受苦,而独立思考、持续学习、保持专注这些真正带来成长的行为,反倒不被认为是吃苦。

于是,家庭教育中,我们为了让孩子“将来不吃社会的苦”,从小就让他们吃尽身体的苦——挨打、受罚、做无意义的劳动。结果呢?有人学会反抗,但更多人带着创伤进入社会,继续吃苦,继续被动。

越吃苦,就越习惯吃苦;越习惯,就越难跳出吃苦的循环。

我们是否也需要一场属于当代的“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人”的价值,肯定“快乐”的意义,认同“松弛”的必要。

人不是工具,不是牲口。人是目的本身,

脑袋得歇一歇,创造力可是需要有空间的;工作里的那秩序,刚好得靠生活里的无序来平衡,弦要是绷得太死,最后准得断;老吃苦的人,也很难真正成长起来哒。

你不必以苦为荣,也不必为快乐感到愧疚,

人生本就有苦,但不代表我们不能在苦中寻甜;人生未必轻松,但不代表我们不能在轻松中前行。

愿我们都能理直气壮地快乐,堂堂正正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