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国连豆腐都保不住了?答案不在经济,在地图上

【创作声明】本文是基于公开权威资料的原创深度分析,关键信息均已人工核实。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部分配图由真实素

【创作声明】

本文是基于公开权威资料的原创深度分析,关键信息均已人工核实。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部分配图由真实素材经AI辅助生成。

编辑:如也 | 审核:追风

【文章摘要】

韩国豆腐制造业面临停产危机,原因直指进口大豆短缺。但这背后是更深层的地理宿命:韩国70%国土为山地,可耕地仅15.7%。为保“大米安全”,韩国战略性放弃了土地密集型的大豆种植,依赖进口。科技“垂直农场”成本过高,无法解决大豆的价格问题。地理禀赋,决定了韩国的产业底牌。

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

我们印象里那个发达、时尚、科技感拉满的韩国,居然为了一块小小的豆腐急眼了。

根据央视网相关报道,韩国的豆腐制造业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由于进口大豆的价格急剧飙升以及供应的短缺,许多严重依赖大豆的豆腐工厂(据称有多达40家之多),走到了停产的边缘。

韩国人在日常餐桌之上最为不可或缺的豆腐汤、嫩豆腐锅,都有可能面临断供的情况。

这事儿一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困惑,

韩国不是发达国家吗?农业技术不是很牛吗?怎么连大豆这种最基础的农产品都搞不定?

更直接的质疑是:既然进口的靠不住,他们为什么不自己种大豆?是农民懒,还是政策蠢?

你看我们很习惯用人定胜天这样的努力论去进行归因。

但这次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最为容易忽视的那个地方——地图。

在一个70%的国土都是山地的地方谈粮食自给,这首先是一个地理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经济问题。

70%山地:韩国农业的宿命

我们不妨现在就打开一张朝鲜半岛的地图,只看地形。

你会立刻发现一个被高楼大厦以及流行文化所掩盖的事实:这是一个地势极为崎岖不平的国家。

两条巨大的山脉,就如同两条巨龙那般,稳稳地盘踞在半岛之上。

一条是太白山脉,它构成半岛东部的脊梁,高高耸立,沉静且稳稳矗立,异常陡峭,笔直延伸至东部海岸。

另一条是小白山脉,从太白山脉向西南方向缓缓伸展,将国家的内陆分割得零零散散,显得格外零散。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权威数据,韩国约7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

70%,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你目之所及,大部分都是无法耕种的陡坡。

真正的平原,被压缩在西海岸和南部海岸形成狭窄的沿海平原带。

这样,韩国到底有多少地能用来种庄稼?

世界银行的数据更为冷酷:到2021年,韩国的可耕种土地面积,仅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5.7%。

为了让你对这个数字有更直观的感受,我们来做个对比:

印度的可耕地比例高达52%。

美国虽然比例与韩国接近(约16.3%),但美国国土面积是韩国的98倍,可耕地总面积是天文数字。

我们中国,虽然也多山,但可耕地总面积依然庞大,并且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这样的大粮仓。

现在你明白了。韩国的家底就是那点极其稀缺、极其宝贵的15.7%的平原。

这个刻在地图上的地理宿命,就是韩国所有农业问题的元问题。

“大米”与“大豆”的土地竞赛

那问题又来了,

既然地这么少,韩国人不是也把农业搞得有声有色吗?至少他们的大米好像不缺。

为什么就不能分点地出来种大豆呢?

这就触及了韩国农业真正的核心矛盾:一场在15.7%的土地上,主粮安全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残酷二选一。

在这场竞赛里,大米以及大豆,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完完全全不一样的逻辑。

第一大米是生存底线,必须100%自保。

对于韩国人(乃至整个东亚)来说,大米米饭是主食,是深深印刻在文化基因之中的生存必需品。

倘若大米被卡脖子,那并非仅仅是经济危机,更是生存危机。

因此韩国的国家战略,就是动用一切政策(高额补贴、贸易壁垒),在那15.7%的土地上,不计成本地优先保证大米的自给自足。

效果如何?韩国的大米自给率常年维持在90%-100%之间。

可以说韩国是用尽了全力,用全国最精华的土地,死死守住了米饭自由这条最后的防线。

第二,大豆是经济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守住了大米,那点可怜的耕地也就所剩无几了。剩下的地,要种大豆吗?

我们得搞清楚大豆是什么。

大豆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作物。

它需要较为广阔的土地铺开并种植,单位面积的产值并不是很高。

它更适宜在,像美国、巴西那样动辄有着几万公顷大平原的地方,用大型机械以粗放式的方式进行耕种。

在韩国那寸土寸金的平原上种大豆,是什么概念?

成本高到离谱。据测算韩国国产大豆的价格,是国际进口大豆价格的3.5倍以上。

换句话说,在韩国种大豆,经济上是极度不划算的赔本买卖。

于是,韩国的国家战略账本算得很清楚:

用15.7%的黄金土地死保大米安全(生存问题)。

集中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例如芯片、汽车、造船,发挥比较优势。

用卖芯片赚来的钱,去国际市场上购买美国、巴西的廉价大豆(经济问题)。

所以真相浮出水面:韩国不是种不出大豆,而是主动放弃了种大豆。

韩国的农业短板,是被写在地理禀赋之中的宿命。

这就决定了,它的豆腐自由,必然要让位给大米安全。

垂直农场:昂贵的答案

事情说到这个点儿,肯定有人会反驳:地理决定论是不是太宿命了?都2025年了,科技不能逆天改命吗?

比如韩国科技不是很发达吗?他们搞的垂直农场、智能农业不也全球领先吗?用这些技术来种大豆不行吗?

这确实触及了本次【地理密码×科技热点】的另一个核心:科技的局限性。

韩国在智能农业方面的投入着实全力以赴。

那些于全封闭、处于无尘环境且在LED光照之下生长的垂直农场里的生菜与草莓,在技术层面确实让人感到惊异。

但问题又回到了经济账上。

垂直农场,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

它用巨额的设备投入和电力消耗,去换取极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这套玩法,只适用于那些高附加值的作物:

比如每公斤几十美元的特种生菜,

比如可以卖出高价的精品草莓,

因为只有这些高利润产品,才能覆盖掉那高昂的电力和设备折旧成本。

现在,你打算用这套昂贵的系统去种大豆。

大豆是什么呢?

它是一种在全球范围之内被广泛地进行交易的大宗商品,每公斤价值好几美元,有的时候,价格竟然会更低。

用垂直农场来种大豆,就如同开着法拉利去送外卖那般——成本将会是极其荒谬的,生产出的科技大豆或许得卖出像黄金那样的价格。

你看科技的确能够改善地理限制,比如说在首尔的市中心种植出蔬菜。

不过它却无法推翻地理禀赋所决定的基本成本。

在土地密集型的大豆面前,科技能解决有和无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贵和贱的问题。而豆腐危机,恰恰是价格问题。

地图上的“底牌”

兜了一圈,我们就明白了。

韩国的豆腐危机,看似是2025年的全球通胀,以及供应链方面的问题,但是它真正的根源,乃是千万年前便已形成的地理格局问题。

70%的山地是韩国拿到的一手地理底牌。

这手牌决定了它只有15.7%的耕地可打。

这手牌逼迫它必须做出残酷的取舍:保大米(生存)还是保大豆(生活)?

它选择了前者。

于是它必须把国家的赌注压在科技和工业上,用芯片和汽车,去换取巴西和美国广袤平原上生产的大豆。

这套比较优势的运作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一帆风顺之时,可谓极为理想。

不过一旦遭遇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情况,再叠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冲击,那条原本就脆弱的豆腐链,便会立刻断裂。

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韩国。

日本地理禀赋相似(山地多、平原少),所以也必须放弃土地密集型农业,用汽车和电子产品换粮食。

巴西、美国地理禀赋优越(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所以农业(大豆、玉米)是它们的王牌产业和全球博弈的筹码。

荷兰地理禀赋较差(地少且多为洼地),不过它凭借港口以及科技方面的禀赋,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诸如玻璃温室之类)与转口贸易,最终也成为了农业强国。

分析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呢,都应当首先去看看它的地图。

地理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基础盘。

韩国的豆腐不自由,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在70%的山地面前,比较优势*的经济学规律,远比粮食主权的政治口号更诚实。

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就更能深刻理解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分量。

我们常说“地大物博”,这四个字背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足以对抗周期波动的广袤地理禀赋;而手中有粮、心

中不慌,则是我们基于这份禀赋,做出的清醒的战略选择。

正是这种禀赋与战略”的结合,才是一个国家能实现粮食自由,乃至水果自由的真正底气。

#韩国 #韩国豆腐危机 #大豆 #粮食安全 #地理经济 #垂直农场 #农业科技 #大米

【参考消息】

世界银行 (The World Bank) - 《Arable land (% of land area) - Korea, Rep.》

Britannica (大英百科全书) - 《South Korea: Land》

上游新闻 - 《继买不起炸鸡之后,韩国人又开始担心以后吃不上豆腐了!进口大豆库存即将耗尽,江原道40多家豆腐加工厂》

央视网 - 《原料告急!韩国人开始担心以后吃不上豆腐》

评论列表

热带风暴
热带风暴 2
2025-10-25 22:16
米国大豆,要多少有多少,几千万吨呐
人間濁流
人間濁流
2025-10-26 08:42
他們怕的不是買不了大豆,是怕賣不出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