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铜板,经过匠人的手,便有了生命与故事。
在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9–23年),度量衡器上铭刻的“同律度量衡”记录了一场重大的制度改革。2017年,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的8件铜度量衡器,见证了那个短暂却创新的时代。
这些铜器制造精良,铭文中的“德帀于新”标志着王莽建立新王朝的决心,“同律度量衡” 则是他实行度量衡改革的明证。

新朝时期,铜不仅是礼器、兵器,更是国家治理的象征。从商周至战国,铜器多作为礼器出现;到西汉末期,铜器开始作为一种实用工艺品大规模走入寻常百姓家。
01 新朝铜印:规制与统一的见证
新朝时期的度量衡铜器至今只发现了不到10件,邾国故城出土的这8件铜器意义非凡。
它们是我国一次性集中出土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汉代度量衡器。

这些铜器保存基本完好,铭文字数多,内容与新莽改制密切相关。
它们见证了王莽代汉并实行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改革的历史,为研究我国度量衡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02 古今对话:铜艺的生活美学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铜的艺术也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建德市铜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华这样说道。
刘华出身铜艺世家,从事铜制技艺已30年,他一直致力于 “让铜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中”。

在古代,铜器大致可分为工具、兵器、饮食器和礼乐器等。到了宋代,瓷器业的兴旺发达对铜器制造形成了有力冲击,铜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呈现衰落之势。
但刘华认为,今天的铜艺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涵盖建筑、装饰陈设、仿古艺术、文化创意四大领域。
03 创新传承:铜木融合的智慧
刘华在传统铜艺基础上,探索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铜木结合。
他发现将“铜”与“木”两种材质结合起来,既可以继承手工精细打磨的传统,又能创作出刚柔并济、韵味独特的艺术品。
“我觉得铜与木结合可能是最完美的。”刘华说。这种创新不仅让铜艺品更加牢固、不易损坏,也使其更贴近日常生活,富有亲和力。

在刘华看来,要让铜艺走入当代百姓家,尤其要避免款式老套、价格昂贵、华而不实。
铜木结合虽然增加了工序的复杂性,却为工艺生发了更多的可能性。
04 非遗新生: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
刘华不仅创新技艺,还于2019年开设了刘华铜文化艺术馆,积极推广铜艺文化。
他与7所高校合作开展非遗研学班,培养非遗接班人近130人,甚至为残障人群提供了60余个就业岗位。
刘华的努力代表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转化与新生。
他秉承着老一代手艺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关注当下流行的时尚和生活。

如今,刘华的工作室里依然回响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同的是,他创建的“匠铜文化”和“铜木天下”品牌,已让千年铜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新朝规制天下的铜度量衡,到现代点缀生活的铜艺作品,铜的故事仍在继续。
一只茶盏,一张铜凳,古朴的铜色里,既有手艺人的匠心,也有使用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