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星巴克40亿卖中国运营权?不是撤退,是外资品牌在华的“求生路”

最近咖啡圈最火的消息,莫过于“星巴克要以40亿美元出售中国业务运营权”的传闻——虽然官方还没确认,但已经炸出了各种讨论:

最近咖啡圈最火的消息,莫过于“星巴克要以40亿美元出售中国业务运营权”的传闻——虽然官方还没确认,但已经炸出了各种讨论:有人说“星巴克不行了,被瑞幸卷得扛不住了”;有人吐槽“品质偷偷降,价格还死贵,早该被本土品牌取代”;也有人好奇“放着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星巴克为啥要卖运营权?”

其实不管传闻真假,这件事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中国咖啡市场从“外资躺赢”变成“本土内卷”,像星巴克这样的外资品牌,该怎么活下去?今天就从市场变化、战略调整的角度,聊聊星巴克的“选择”,还有外资品牌在华的“新玩法”。

一、先搞懂:星巴克为啥“慌了”?中国咖啡市场早不是10年前的样子

10年前的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是绝对的“老大”——带着“第三空间”的概念进来,一杯拿铁卖30多块,门店开在核心商圈,年轻人觉得“去星巴克喝咖啡是种潮流”。那时候别说瑞幸,连本土咖啡品牌都没几个,星巴克躺着就能赚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咖啡市场早被“重构”了,星巴克的“优势”正在一点点消失。

首先是“价格战”打不过本土品牌。瑞幸用“9.9元一杯美式”撕开了口子,后来蜜雪冰城的幸运咖、库迪咖啡跟着卷,10块钱以内能喝到一杯不错的咖啡,成了市场常态。而星巴克呢?一杯拿铁还是38块,就算偶尔搞优惠,也很少降到20块以下。2024年的数据显示,10-20元价位的咖啡占了市场份额的58%,30元以上的只占12%,星巴克的“高价优势”早就不成立了。

然后是“品质口碑在下滑”。不少老顾客吐槽“星巴克的咖啡越来越淡,奶泡也没以前细腻”,甚至有人说“现在喝星巴克,不如喝瑞幸的生椰拿铁”。虽然星巴克没承认“降品质”,但从市场反馈看,它的“产品护城河”在变窄——本土品牌不仅便宜,还在不断创新,比如瑞幸一年出上百种新品,幸运咖做“咖啡+冰淇淋”,而星巴克的新品大多是“换汤不换药”,很难吸引年轻人。

更关键的是“门店扩张跟不上节奏”。瑞幸2024年门店数量已经突破2.7万家,覆盖了从一线城市到县城的市场;而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还不到6000家,而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圈,下沉市场基本没渗透。现在中国咖啡消费的增量主要在下沉市场,星巴克没跟上,自然会被本土品牌抢了份额——2024年Q3,星巴克中国的营收同比只增长了3%,而瑞幸增长了45%,差距越来越明显。

还有“数字化太慢”。瑞幸靠APP下单、小程序点单,把效率拉满,顾客不用排队;而星巴克直到2023年才把线上点单系统完善,之前还经常出现“线上点单漏单、取餐慢”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喝咖啡图的是“方便快捷”,星巴克的“第三空间”虽然舒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多等10分钟”不如“手机点单到店就取”。

所以不是星巴克“不行了”,而是中国咖啡市场变得太快,它的老玩法跟不上新节奏了——高价、慢创新、轻下沉、弱数字化,这些放在10年前没问题,现在却成了“短板”。

二、卖运营权不是“撤退”,是星巴克的“本土化突围”

如果星巴克真的以40亿美元出售中国业务运营权,很多人觉得是“退败”,但其实这更像是一次“聪明的本土化突围”——找本土资本合作,补自己的短板,比自己硬扛更划算。

这次传闻中接手的博裕资本,可不是普通的投资机构,它手里有两个“王牌”:一个是蜜雪冰城的下沉经验,蜜雪冰城能把奶茶卖到县城,靠的是“高性价比+密集开店”,这正好能帮星巴克打开下沉市场;另一个是SKP的高端资源,SKP在高端消费领域的运营能力很强,能帮星巴克稳住高端客群,毕竟还是有一部分人愿意为“第三空间”买单。

对星巴克来说,把运营权交给博裕,有三个好处:

第一,能快速补上“下沉市场”的短板。博裕能帮星巴克把门店开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不用星巴克自己摸索下沉策略——比如借鉴幸运咖的“小店模式”,开在社区、学校附近,降低开店成本,把咖啡价格降到20元左右,抢下沉市场的份额。

第二,能提升数字化和本土化创新能力。本土资本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比如知道年轻人喜欢“咖啡+茶”“咖啡+果味”,能帮星巴克更快推出符合本土口味的新品;同时,博裕在数字化领域的资源,能帮星巴克优化线上点单、会员体系,赶上瑞幸的效率。

第三,能降低风险,聚焦核心优势。星巴克的核心优势是“品牌和供应链”,比如全球统一的咖啡豆采购标准、成熟的咖啡制作流程,这些不用变;把运营权交出去,相当于把“开店、营销、本土化创新”这些自己不擅长的事,交给更懂中国市场的人来做,自己只需要把控品牌和品质,风险小了,效率也高了。

这种“保留品牌魂,交出运营权”的玩法,不是星巴克首创,很多外资品牌早就这么做了。比如肯德基,早年进入中国时,和百胜中国合作,把运营权交给百胜,自己只提供品牌和产品标准;麦当劳后来也把中国业务的运营权交给了中信集团。结果呢?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比星巴克多得多,本土化做得也更好,比如肯德基出“老北京鸡肉卷”,麦当劳出“麦辣鸡腿堡”,都成了爆款。

所以星巴克要是真的卖运营权,不是“撤退”,而是学肯德基、麦当劳的样子,用“本土化合作”的方式活下去——毕竟中国市场太大了,单凭外资品牌自己的经验,很难吃透,找本土伙伴帮忙,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外资品牌在华的“剧本”变了:从“躺赢”到“本土化求生”

星巴克的传闻,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趋势:外资品牌在华的“剧本”早就变了,从以前的“带着品牌就能躺赢”,变成现在的“必须本土化才能求生”。

20年前,中国市场“缺品牌、缺产品”,外资品牌带着先进的技术、成熟的品牌进来,很容易就能占领市场。比如早期的可口可乐、宝洁,几乎没遇到什么竞争,就能成为行业龙头。那时候外资品牌的逻辑是“我有什么,中国消费者就用什么”,不用考虑本土化。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市场“不缺品牌,不缺产品”,反而本土品牌更懂消费者,更会打价格战,更会创新。比如饮料领域,元气森林用“0糖0脂”打败了不少外资品牌;美妆领域,花西子、完美日记用“国风元素”吸引了年轻人;就连汽车领域,比亚迪、蔚来也比外资品牌增长得快。

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品牌要是还抱着“我是外资,我了不起”的心态,肯定会被淘汰。所以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开始“本土化改革”:

- 宝洁在中国成立“本土化创新中心”,专门研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比如针对中国女性发质的洗发水;

- 耐克在中国推出“中国风系列”运动鞋,用敦煌、故宫的元素做设计,卖得比普通款还好;

- 麦当劳在中国推出“早餐粥”“辣翅”,甚至和故宫合作推出限定套餐,都是为了贴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这些外资品牌的转变,其实是“顺势而为”——中国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消费者说了算,谁懂消费者,谁就能活下去。而本土资本、本土团队,无疑比外资更懂中国消费者,所以外资品牌找本土伙伴合作,成了“标配”。

对星巴克来说,就算不卖运营权,也得走“本土化”的路——比如把价格降下来,推出更多符合中国口味的新品,把门店开到下沉市场,不然只会被瑞幸、幸运咖这些本土品牌越甩越远。而卖运营权,只是“更快实现本土化”的一种方式。

四、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更多选择,更好的体验

可能有人会问:星巴克卖运营权,对我们消费者有啥影响?其实是好事——意味着我们能喝到更便宜、更符合口味的星巴克,同时还有更多本土咖啡品牌可以选,市场竞争越激烈,消费者越受益。

首先,价格可能会降下来。博裕资本有蜜雪冰城的下沉经验,肯定会想办法降低星巴克的成本,比如开小店、优化供应链,然后把价格降到20-25元区间,这样我们就能用更便宜的价格喝到星巴克,不用再花38块买一杯拿铁。

其次,新品会更本土化。比如可能会推出“星巴克版生椰拿铁”“星巴克茶咖”,甚至和中国的茶品牌合作,推出“咖啡+龙井”“咖啡+普洱”这样的特色饮品,比现在的新品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最后,门店会更方便。以后可能在三四线城市的社区、学校附近,也能看到星巴克的小店,不用再跑到核心商圈才能喝到,线上点单、外卖配送也会更高效,不用再等很久。

就算星巴克不卖运营权,面对瑞幸、幸运咖的竞争,它也会被迫降价、创新、扩店,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比如瑞幸推出9.9元咖啡后,星巴克也开始搞“买一送一”的活动,以前很少有这样的优惠,现在成了常态。

结语:不是外资不行了,是中国市场更成熟了

最后想跟大家说:星巴克传闻卖中国运营权,不是“外资品牌不行了”,而是中国市场变得更成熟了——从以前“依赖外资”,到现在“本土品牌能和外资同台竞争”,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外资,这是中国市场进步的表现。

对星巴克这样的外资品牌来说,“本土化合作”不是“认输”,而是“适应新市场”的方式;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不管是外资品牌还是本土品牌,只要能提供好产品、好价格、好体验,我们就愿意买单。

未来的中国咖啡市场,不会是“外资vs本土”的零和博弈,而是“外资本土化+本土品牌崛起”的共生局面——星巴克可能会变得更便宜、更本土化,瑞幸、幸运咖会继续卷创新、卷价格,最终我们能喝到更多更好的咖啡,这才是最棒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