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10月16日 23:14 湖北
2025年10月1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宣布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取得阶段性突破。
同样重量的电池包续航有望从过去最多500公里提升到1000公里,直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翻倍”续航解决方案。
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固-固界面接触难题的缓解,全固态电池用硫化物电解质取代传统液态电解液,虽然能量密度更高、热失控风险更低,
但硫化物陶瓷般坚硬,金属锂电极却柔软似橡皮泥,二者贴合时极易形成坑洼缝隙,锂离子“外卖小哥”难以通行,导致充放电效率骤降。
研究团队引入碘离子作为“特殊胶水”。
电池工作时,碘离子沿电场迁移至界面,主动吸附锂离子并流入微孔缺陷,自适应填补缝隙,使电极与电解质保持紧密接触,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由此显著提升。
企业端的验证结果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实验室进展的产业化想象空间。
宁德时代2025年已量产能量密度达500 Wh/kg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样品。
孚能科技计划2025年底小批量交付60 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突破500 Wh/kg的第二代产品。
比亚迪60 Ah车规级电芯能量密度达到400 Wh/kg,并计划在2027年示范装车,2030年大规模应用。
量产时间表因此大幅提前。
宁德时代合肥基地2025年拥有5 GWh固态电池产线,2026年将扩至50 GWh。
国轩高科0.2 GWh全固态中试线贯通,良品率已达90%,2027年进入小批量生产。
清陶能源1 GWh半固态产线已投产,全固态版本计划2026年量产。
行业共识认为,随着界面技术的突破和产线爬坡,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形成首批车载小批量应用,2030年迎来大规模装车。
届时,搭载100公斤电池包的新能源汽车即可实现1000公里以上续航,冬季低温保持率、快充速度及安全性同步提升,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将迈出决定性一步。
能源形态的每一次跃迁都重塑了人类文明。
木材支撑农耕时代,煤炭驱动蒸汽革命,油气托起信息浪潮,如今人类正站在电能全面普及的临界点。
国际能源署《2025世界能源展望》指出,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占比2020年仅20%,在已公布碳中和计划的130个国家里,这一比例将在2050年提升至51%,电将成为继文字、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通用语言”。
作为可移动电能的核心载体,电动汽车不只是替代燃油车的单一产品,而是把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串成闭环的关键枢纽。
白天光伏富余时储能、夜间风电高峰时放电,每辆车都是分布式储能节点。
中国科学院《电能社会白皮书》提醒,今天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刚过300Wh/kg,相当于汽油能量密度的3%,仍处于“童年期”。
随着固态、锂硫、锂空气等新体系递进,2035年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1000Wh/kg,届时续航2000公里、充电十分钟、服役百万公里的电动车将走出实验室,成为街道寻常风景。
历史反复证明,能源技术一旦越过临界点,其迭代速度将超出最乐观的预期,电动汽车的发展注定比今天的想象更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