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日本动物园传来一个重要决定,下个月底要把园里的四只熊猫送回我们国家了,其中包括妈妈良浜和它的三个女儿,这些都是动物园的镇园宝贝。
中国网友纷纷喊 “欢迎回家”,可日本这边从饲养员到普通老百姓,都难过得直掉眼泪,特别舍不得,这黑白萌物在国外咋就这么招人爱?
这三十年人和熊猫之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背后的事儿呢?
熊猫回家,日本人哭成泪人
这两天要说最让人心头一热、眼眶一酸的新闻,那肯定就是“日本熊猫一家回国”这事了,和歌山县的“冒险世界”动物园,曾经是全球“熊猫控”的朝圣地。
现在园区里最有人气的四只国宝—— 母亲 “良浜” 和它的三个宝贝 “结浜”“彩浜”“枫浜”,下个月底就要打包回中国啦,回到咱们大熊猫的老家去。
这事一传出来,国内网友立马热情沸腾,社交媒体上“欢迎回家”四个大字刷了屏,评论区更是秒变“熊猫控”自助餐——什么“终于回来了!”“咱国宝接回家!”“团团圆圆才是过年”,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但你要是把视角切到日本,那边画风完全不一样——是一片哭声和惋惜,日本网友纷纷上网发帖,说自己从十几年前开始追良浜一家,看着一只只小熊猫从摇摇晃晃到胖嘟嘟,像是在看亲闺女长大一样。
还有人翻出了当年720P的“古早”视频,看着镜头里结浜滚来滚去、摔倒再爬起来,边看边抹眼泪,说不出有多心疼。
表面看,是几只熊猫回国,但你要知道这可不仅仅是“动物迁移”那么简单,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日本就一直在搞熊猫科研合作,特别是和歌山的“冒险世界”,那是真的用心了。
熊猫不但养得白白胖胖,还在那边组了“家”,生了一大家子,就拿那位传说中的“熊猫老爹”——永明来说吧,当年从北京动物园远赴日本,愣是在那边生了17个孩子!
这战绩放到全世界都能排前几,良浜就是永明的女儿,现在又带着自己的三个娃回中国,可以说是一家几代人“走南闯北”的逆天血脉。
更难得的是,日本人对熊猫那是真情实意地投入,他们给每只熊猫取名、过生日、拍纪录片、搞粉丝见面会,甚至还有大叔大妈画熊猫画像、写诗送信。
尤其是这次送别,真搞得像是哪位巨星谢幕退圈,哭得、送的、祝福的、拉横幅的样样都有,所以当这四只熊猫启程回国,日本那边真有不少人感叹“像是送走了自家孩子”。
熊猫不是想养就能养
别只看日本人因为熊猫回国哭得稀里哗啦,这事背后可不单纯是感情问题,还掺和着不少国际合作里的复杂门道。
熊猫外交早就不是单纯的“送萌物给朋友”了,现在它讲究的是——科研、责任、实力,三样一样不能少!
以前咱们国家把熊猫送出去,更多是为了“交朋友”,这叫“赠送式外交”——你对我好,我送你只熊猫,你高兴、我体面,全世界都鼓掌。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如今熊猫出国主要是为了搞科研,是全球一起努力保护这种珍稀动物,这种合作方式叫 “科研合作式租借”。
说白了想继续养熊猫,那不是你想养就能养的,必须得有一整套系统:养殖条件要好、科研能力要硬、预算要充足,还得能保证熊猫健康和福利,不能只是拍视频圈粉赚钱,得真刀真枪搞研究、搞保护。
像之前卡塔尔想要养熊猫,人家直接答应建“气候适应实验室”,丹麦为了两只熊猫,砸了1.5亿美元搞出一座豪华熊猫宫殿——这说明人家愿意真金白银花钱、花心思,给熊猫最好的生活和研究条件。
而日本和歌山的“冒险世界”也确实是下了血本的,这些年他们攒下了上万页熊猫繁育数据,记录精细到熊猫每天体温、饮食和激素水平,是真心实意搞科研,不是玩票性质。
所以才有了“永明”一家三代在那边生活、生娃的奇迹——这是科研成果,不是运气,但问题来了:未来还要不要继续合作?
这不是一句“我舍不得”就能解决的,要续租,要再签协议,日本那边得拿出新一轮科研计划,还得答应继续投入大量资源。
目前来看,和歌山那边还没表态,可能也是在盘算盘算:继续搞下去划不划算,钱还出不出得起,团队还跟不跟得上,这不是感情用事,是现实博弈。
这次熊猫 “提前打包回国” 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们的年龄确实大了,到了回中国养老的时候;二是科研合作现阶段先暂停一下。
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开始
说到底这四只熊猫回到四川老家,才是真正的归宿,“良浜”已经24岁了,换算成人类年纪差不多七十多岁老太太一个了,再继续留在国外,其实是对它身体的一种负担。
现在回国不是说“买张机票拎包就走”这么简单,那可是一场精密到细节的“回家工程”——专机运输、恒温舱、专属医生、专业饲养员全程跟着,连飞机上吃的都是定制熊猫餐。
而之所以定在六月底回国,也是精心选过时间的,那个时候天气还算凉爽,不至于太热,对熊猫来说,环境温度能不能适应,决定了它在旅途上能不能少受点罪。
这样安排是想让 “良浜” 和三个闺女 “结浜”“彩浜”“枫浜” 回国路顺顺利利、舒舒服服的,可它们这一走,日本人心里就跟丢了最心爱的宝贝似的,特别舍不得。
和歌山冒险世界的这些熊猫,已经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有人从小学生变成了父母,有人是追熊猫时认识对象,结婚、生子,孩子都叫“彩浜粉”了,这不是普通动物,这是他们的朋友,是记忆,是人生的一部分。
所以当这次“熊猫送别”消息出来,日本网友纷纷在线“集体失恋”,各种老照片、旧视频翻出来刷屏,看着熊猫翻滚、打盹、吃竹子,配上泪眼婆娑的表情包,真是一个比一个走心。
可即便这样,他们依然说:“希望它们回到中国后能过得更好”,目前来看日本境内的熊猫,就只剩东京上野动物园那两只了,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新的“熊猫宝宝”?
说实话很难说清楚,因为现在熊猫合作越来越讲究科学性和专业性,不是有钱就能续租的,而是要有科研计划、保护方案、资金保障,想继续拥有,就得拿出诚意和实力。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熊猫虽然离开了和歌山,但它们留下的东西——包括三十年的科研积累、跨国的善意合作、还有那份全人类共同守护生命的愿望——不会因为一场离别就被抹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