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百科系列 121.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应化道场——上海篇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3年07月20日

上 海 篇
以下简要介绍的是上海市境内的几处观音应化道场。
壹 东林寺
原称观音堂,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东林街。元代道大二年(1308)为专供观音菩萨而修建,皇庆二年(1313年)改名东林寺。1987年,东林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重修并扩建。如今它是上海最宏伟的寺院,拥有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高室内观音像、中国佛教第一铜门、景泰蓝吉祥童子像。

贰 玉佛寺
慧根法师(?—1900)为玉佛寺的创建人,首任住持。据叶尔恺《玉佛寺记》记载,慧根法师原系普陀山僧人,曾单丁行脚,朝礼五台、峨嵋等佛教名山。他经西藏到达缅甸,请得大小玉佛五尊,迎奉回国。途经上海时,留下坐佛、卧佛各一尊。其余三尊运回普陀山。留在上海的两尊玉佛,得盛氏檀越等人发起,于清光绪八年(1882),在张华浜建茅蓬供奉,这是玉佛寺的前身。1900年,又在当时的江湾车站附近建寺,供奉玉佛。这是最早的玉佛寺。寺成不久,慧根法师即圆寂。
叁 碧云净院
原名三王庙,位于浦东张江镇环东村。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为“临淄郡侯”陈明之妻奚氏所建之家庙。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毁于兵火。幸有善人蔡士安的努力,保存了佛像,修缮佛殿,又筑一楹以供“观音大士”像。万历二十七年(1599),道人康性敏朝觐普陀山观音大士后发愿重建,历经两年落成。同治年间,毁于太平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部分庭院得以复建。1999年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

肆 小普陀寺
又名太史庵,位于川沙镇六团社区。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小普陀寺建成后,经过多次修葺。在民国年间重修时,仿普陀山样式,在寺前八灶港南岸,挖土堆筑了“洛迦山”。山上建有六角形观音殿,内供独段香樟木雕成的千手观音像,高一丈六尺,一千只手从四面八方展开,栩栩如生。观音殿西建有观音说法小屋,洛迦山下建“梵音洞”。每逢“观音香会”之日,此处民间佛教活动盛况空前。
伍 东海观音寺
上海唯一一座靠海的寺院。位于奉贤区金汇塘路999号。始建于元末明初。据清嘉庆年间编撰《松江府志》载:“初寺并海,元皇庆壬(1312)僧已满等别管一区,有观音像。元绍兴年间(1151)渔人邬氏得之于海中。” 主殿供奉观音菩萨金身塑像,左右侧殿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寺内修建有一幢仿古九层观音宝塔,立有观音菩萨像。
陆 沉香阁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7),改名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沉香阁以沉香观音(如意轮观音)闻名。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明万历年间,潘允端负责督办漕运,在疏浚淮河时打捞起一座沉香观音。相传这座沉香观音是隋朝时东南亚某国王进贡给隋炀帝的,在运输途中遭遇风浪沉于河底。潘允端将其打捞上来后供养在自家佛阁中。后来家道中落,原本私宅内的佛阁变作了寺院。
文编 | 智明
文章 | 能圆
图片 | 正如
编辑 | 正如
声明 |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像,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另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