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九王夺嫡”到“君临天下”:再探雍正继位的合法性

都说雍正皇位来历不正,靠着篡改诏书登上宝座,果真如此吗?短短300年大清王朝,确实诞生了不少精彩的宫斗剧,最刺激的桥段非

都说雍正皇位来历不正,靠着篡改诏书登上宝座,果真如此吗?

短短300年大清王朝,确实诞生了不少精彩的宫斗剧,最刺激的桥段非“九王夺嫡”莫属,因为当时的几个王储都不是省油的灯,各有一番势力在在背后较量。

太子胤礽虽站在储位,但不受老皇帝赏识,太子之位摇摇欲坠。

四皇子胤禛专心朝务,不显山露水,看似最没野心。

三阿哥胤祉带几个文人专心著书立传,不问世事。

人称“八贤王”的胤禩,一把竹扇,春夏秋冬不离手,说话办事温文尔雅惯会收买人心;

在外执掌兵权的“大将军王”胤禵,佣兵十几万在外虎视眈!

老几位实力相当,到底谁能承接大位?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个自然是皇太子胤礽,是从小拟定的皇储,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可他始终不长进,成了其他皇子围猎的对象,巴不得他倒台呢个,结果被老皇帝废了又立,立了又废,接位注定没戏;

第二个就是这位才华出众且风流潇洒的八皇子胤禩,经常聚拢一帮文人吟诗作画,朝中内外人缘最好,慢慢形成一番势力,身边老九胤禟、老十胤䄉不离左右,朝中有大臣佟国维等鞍前马后,再加上外任门生故吏,形成个不小的“八爷党”,是最有实力接棒人选之一;

第三位老三胤祉学识渊博,召集了一帮文人舞文弄墨,主持编修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深受康熙赏识,看似无心皇位,其实都是在伪装,不断在下边搞些小动作;

第四位是胤禛号称冷面王,其性格沉稳,办事干练,深得康熙信任,常委以重任负责各部具体事务,带领十三皇子干了不少实事儿,例如清缴国库欠款,赈济灾民、惩治腐败等等。另外他善于韬光养晦,不结朋党,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避免直接冲突,所以自成一派。

第五位就是胤禵善于用兵,所以出兵放马十几万于边塞守疆,兵权在握。

另外皇子老九、老十属于老八的附庸;老十三属于老四的附庸,难独立登场,其他皇子要么无心皇位,要么太小没有势力。

难以抉择的老皇帝根据儿子们的长处,陆续封了王爷、贝勒、贝子各自开衙建府,让他们登上舞台,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有人分管六部,如刑、吏、工、兵、户等部衙事务;有人赋闲在家组织一帮文人诗词歌赋以文会友,费尽心思讨老爷子喜欢;也有人韬光养晦暗地培植自己的个人势力,以备不时之需。

前前后后加起来能参与夺嫡角逐的皇子足有九位,史称‘九龙夺嫡’。

随着老皇帝日趋衰老,这群阿哥虎视眈眈储位之争也日趋白热化,但康熙老皇帝是什么人,虽年事已高却不昏庸,作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不是简单人物,十五岁擒鳌拜、亲政之后平三藩、收台湾,四次西征准格尔,毕生霸业可圈可点,亲政之初打了几仗就为大清开创了一番新基业,国家社稷趋于稳定,大清盛世初见端倪。

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选定一位继承人,继续开辟盛世元年,才是康熙后期最头疼的大事。

萧墙之内难免闹起了家务,几个儿子让老皇帝伤透了脑筋,要么烂泥扶不上墙,要么对嫡位虎视眈眈,难得有一丝清闲。

康熙让他们参与军政,既希望大清江山后继又有人,又怕他们翅膀硬了,危及皇位,所以处于两难之间徘徊不定,季孙之忧不在山野而在于高墙之内啊!

康熙如此小心翼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历史太了解了,生怕步人之后尘。

当年春秋齐桓公内修文政外抵强敌,一举奠定齐国五霸之首,但英雄一世没处理好儿子们闹家务,最后落个死后没人埋的下场。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这时候他的儿子们没一个顾得上床前尽孝,都在忙着起兵争夺国君位置,五个公子互相攻讦,齐国上下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可怜齐恒公生前以第一霸主形象称霸天下,竟以如此结局收场。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平生最主要功绩就是胡服骑射改革。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勇于战争,训练了中国第一支骑兵,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战争史。使得将军们站在战车上打仗的情景退出历史舞台,骑兵机动作战模式登场。

赵武灵王改革赵国之后,赵国实力空前强大,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能和秦国对抗的国家。当时赵武灵王为方便灭秦。需要有人去了解秦国,对其他人不放心,于是决定自己前去。主动退位,自己当上了“主父”,把权力交接给公子何,也就是赵惠文王,不过他这个主父犯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为他英雄一世却饿死行宫埋下伏笔。

那就是他虽然传位给公子赵何,但又比较同情另一个儿子公子赵章。导致儿子章蠢蠢欲动有了夺位的想法,所以就利用沙丘狩猎的机会发动政变,打算灭掉赵何即赵惠文王。结果政变失败躲进了赵武灵王行宫,赵武灵王可怜儿子收留了章,为了逮捕叛首,本就是接班人的赵惠文王顺便把老爹行宫也围起来,围了整整三个月。又不想背负杀父的罪名,所以只围不攻,三个月之后,里面的人都被活活饿死了。

不得不说春秋战国时期两位霸主的下场出奇相似,真是生的伟大,死的荒唐,康熙老皇帝可不想重蹈覆辙。

所以,康熙不敢闲着,在日常处理政务或者练兵狩猎的时候,一直暗暗考量几个皇子的德行和能力。

某次承德围猎的时候刷掉了老大胤褆、冷落了老三胤祉,甚至废掉了太子胤礽,此次收割行动有了个大的发现,就是从第三代皇孙中冒出来一个佼佼者弘历,这可是把老皇帝欢喜得很,把弘历接入宫中伴读,悉心教导。

当然,老大胤禔自露马脚,想利用厌胜之术谋害太子,被老三揭发,确实该受到惩罚。

经过这几轮大洗牌后,留在场中央的只剩下三个皇子:四子胤禛、八子胤禩,另一个就是在外平叛的十四子胤禵。

康熙作为裁判,既鼓励他们斗法,留下精英,又怕修剪了太多疯叉懒秧子心疼,可见为心目中的接班人顺利接权,下一番功苦夫,只是当局者迷,外人看不透其中奥秘罢了。

为此,后世民间也生出了许多传说,流传最多的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改了传位诏书,本应传位十四子,被其改成传位于四子,这个故事看似有说服力,小编认为最不现实,有几个观点可以说明:

一、康熙朝属于满清入关第二代,满人文化传统浓厚,朝廷也比较重满轻汉,汉人很难融入其权利核心。所以按照惯例传位诏书这么大的事体肯定是要满汉双体文字出现,修改了汉字,满文如何修改?

二、传位十四子真的可以改成传位于四子吗?汉字没有简化以前,“于”写作“於”,怎么改?而且皇子后面要有名讳吧?一个是胤禛一个是胤禵,改起来可就费老鼻子劲了,不太现实。

三、胤禵早期依附于八阿哥,属于八爷党成员,既便当上皇帝,难免要倚重八爷党,将来尾大不掉,八爷党与其分庭抗礼,难免造成内乱动摇大清根本,实非上策。

四、十四子胤禵在外带兵多年,毕竟不熟悉朝务,此时的军国政务,可要比春秋远古复杂太多,打仗打的是钱粮是后勤供给,如果内地切断粮草后勤供应,前方不攻自乱,若想传位于他,怎么可能派走远离政治中心?把你支开到千里之外,足以说明皇权无份啊!

为啥胤禵又做着接班皇帝的春秋大梦呢?有个典故是这么说的,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 结果: 太子申生:留在都城,被诬陷谋害父王,无处申辩,最终自杀。 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国外,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虽然历经艰险,但最终在晋国内乱后,被迎回即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就是这个当时耳熟能详的故事误导了胤禵,这位大将军王自命不凡,还以为皇权有份呢,几乎每三日就有探马来往京城打探各种宫廷内外消息,但你以为老皇帝不知道吗?康熙每一步棋都已经计算好了,临死之前把几位皇子集中到内廷探望,独独放出老四胤禛在外活动。

胤禛会意,第一步:救出圈禁十年的皇子胤祥接管了京外西山和丰台大营的驻军;

第二步:让九门提督隆科多封锁宫门,带兵宣遗诏,胤禛继承大位,就此整个京城已牢牢掌握在雍正手中,仅此简单几个动作就让所有皇子臣服于脚下,十万大军算什么?鞭长莫及而已!

所以康熙至死都没有宣胤禵回京,等到雍正黄袍加身之后,才一纸诏书调胤禵单人独骑回来奔丧,十万大军又如何?没有诏书一兵一卒也调不动,没有朝廷粮草谁听你使唤?憋着一肚子气回来的胤禵,只能在康熙灵前哭一哭闹一闹,别无回天之力了。

以上举动充分说明这个老十四,自始至终就没有进入老皇帝法眼。

再说与胤禩之争,胤禩在朝廷有八贤王之称,百官之中颇有人缘和威望,所以当时也是热门候选人之一,但是最终也没能胜出,有几个问题决定了他不可能走到最后。

第一、老八因为人缘好,势力大,结成了八爷党,朝野上下一呼百应,各种权利关系盘根错节,但康熙只用了一招就认清了他。

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让大臣们推举新太子,结果朝臣们一窝蜂推举胤禩,包括那些外省大员也雪片般飞书举荐到上书房,把康熙吓一跳,好家伙这小子在私底下笼络了多少人?既然人心都向你看齐,那把我这个皇帝放在什么位置?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八阿哥,犯了圣忌,能不受猜忌?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何况朝堂上下偷摸结成了一个八爷党,亲爹老子也容忍不了啊?所以老皇帝一定要把这股势力打压下去,干脆复立太子胤礽,利用回归的太子集团,拆分了部分八爷党势力。

尚书房大臣佟国维顺势被罢官回家,斩断了胤禩少了一个臂膀。

八爷自此被老皇帝拉入黑名单,呼声再高也入不了他老人家法眼。

第二、康朝后期太子主政多年,导致吏治腐败,积弊难返,急需要一个刚愎独断之人刷新朝局。而八贤王性情柔和既便有机会上位,面对拥立之功的群臣,杀不得打不得,一昧容忍下去必将造成更大的腐败和贪贿,很难驾驭当时的百官局面,所以落选也是定数。

第三、胤禩利用王爷身份笼络朝臣,干预地方政务过多,趁机巧取豪夺各地资产,例如刑场“宰白鸭”事件,就是其党派敛财贪腐的一个缩影,康熙老皇帝能没所察觉?怎会选择这样一个接班人当天下共主呢?

所以,八爷的落选也是自己作妖太深,在强大的康熙面前,聪明过头了就是傻,难成大业。到最后,看似不出众的四皇子胤禛,反而为自己积累了一批继承大统的条件:

第一、一心一意替朝廷办差,管理户部、刑部事务,积极为老百姓赈灾纳粮,民间口碑不错,从独立办差开始,老四和老十三俩人就把江南官场搅得天翻地覆,惩处了不少贪官污吏。

第二、十四皇子胤禵在前方打仗平叛,打的是粮草和后方供给,胤禛在后方全力维持,任劳任怨调集粮草,输送军械车马物资等等补给前线,老皇帝是看在眼里的。

第三、独善其身,没有结交大臣,更没有形成像八皇子那样的党派,不对老年的康熙皇权构成威胁,康熙曾几次亲赴胤禛府内盘桓,父子饮茶对弈一派祥和,这是康熙晚年从别的皇子身上享受不到的天伦之乐。

第四、也是雍正继位最重要的一环,康熙二十几个皇子,生了一百多位皇孙儿,为啥只有胤禛的儿子弘历随康熙伴读?说明几个皇子能力不相上下的时候,不妨往皇孙堆里看,经过考校,弘历是最优秀的那一位,康熙放在身边悉心调教多年,让从小聪明伶俐的弘历赢在了起跑线上。

老皇帝选皇孙这一手,至少为大清江山奠定了三百年的基础。

胤禛手里有个好儿子,这张牌是其他候选人不具备的硬件儿,硬件足够硬,其他软件也就无足轻重了,能让老皇帝看到第三步棋,接手大任自然不足为怪。

综上分析,雍正做事刚正,且懂得韬光养晦隐藏的深,从表面上看没有自己的势力,没有夺位之心,更没形不成对老皇帝帝位的威胁,应了佛家那句话,“争是不争 不争是争”,其以不争的心态笑到了最后。

所以民间传说毕竟是传说,经不住合理推敲,雍正能笑到最后,自身实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离不开老皇帝的支持,没有康熙打散了八爷党,支走了胤禵,圈禁了老大、老二,雍正上位何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