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戏码。最近,一场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积极推动的俄乌和平谈判,似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双方立场南辕北辙,调解人吃力不讨好,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依然看不到破局的曙光。
特朗普的调停努力不可谓不积极。在与普京阿拉斯加会晤后,他迅速转向泽连斯基,试图促成双方高层对话。有消息透露,他甚至已与普京初步敲定了一份未公开的“和平协议”框架。然而,政治理想终究撞上现实坚壁——泽连斯基明确表示“必须先停战”,而普京方面则坚持乌克兰需接受新的领土现实。特朗普看似左右奔走,实则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泽连斯基的强硬回应尤其值得玩味。他不仅拒绝前往莫斯科进行“客场谈判”,还另提七个中立国家作为备选会场,姿态鲜明。更引人注意的是,在安全担保国的选择上,他明确将中国排除在外,只信任美、英、法等西方传统力量。此举表面上是对中国在冲突中立场的不满,实则反映出乌克兰危机中深刻的阵营化逻辑——基辅方面仍将解决危机的希望寄托于西方,而非寻求多元平衡。
但这步棋是否明智,恐怕要打上一个大问号。且不说美欧援助时常“口惠而实不至”,就连特朗普本人也曾公开质疑援乌资金存在的“腐败问题”。一旦西方后续支持乏力,乌克兰是否具备足够的战略回旋余地?将中国这样的重要力量推离调解席,或许意味着失去一个可能制衡俄罗斯的关键支点。泽连斯基的抉择,看似捍卫原则,实则可能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豪赌。
普京方面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他虽然接受了特朗普的调停请求,同意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但同时也毫不掩饰军事选项仍在台面上——“若无法和平解决,就将用军事手段实现目标”。软硬兼施,依然是熟悉的外交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前脚刚结束对中国的长时间访问,后脚就向乌克兰抛出谈判邀请,这其中是否包含向西方传递战略信号的意味,值得观察。
目前来看,双方底线清晰却难以交融:乌克兰要求退还领土再停火,俄罗斯则要求承认新现实再谈判。特朗普的调解如同在冰面上行车,虽然方向明确,却缺乏足够的 traction 实现突破。更现实的情境可能是冲突进一步陷入僵持,进入“朝鲜模式”的长期消耗状态——既非战争,也非和平,成为欧洲土地上的一道长期伤口。
说到底,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俄乌双边关系,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投影。调停不只是调解战争,更是在调整国际秩序中不同力量的平衡。特朗普若真想扮演成功的和平缔造者,恐怕不能只靠几次高层会晤和私人关系,而需真正理解这场冲突中的地缘政治棋局,并找到让各方都能保留颜面的退场机制。就目前来看,各方依然在试探和博弈,离真正的和解还有很长一段路。